发表在7卷11号(2019): 11月

本文的预印本(早期版本)可在https://preprints.www.mybigtv.com/preprint/13236,首次出版
中国心理健康应用:分析与质量评估

中国心理健康应用:分析与质量评估

中国心理健康应用:分析与质量评估

原始论文

1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中国北京

2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通讯作者:

张普红,博士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学部

知春路6号金秋大厦B座18层

海淀区

北京,100088

中国

电话:86 10 8280 0577

电子邮件:zpuhong@georgeinstitute.org.cn


背景:精神障碍一直是卫生保健系统的一个巨大负担,影响着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和精神卫生资源不足的双重负担。使用移动卫生技术,特别是移动电话应用程序,可能是一种解决办法。

摘要目的:本综述旨在描述中国主要手机应用市场的心理健康应用的特征和评估质量,并进一步讨论心理健康应用开发的优先事项。

方法:关键词包括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服务精神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精神健康服务抑郁症,焦虑在3个Android应用市场(百度移动助手腾讯MyApp,360移动助手)和iOS App Store。然后根据手机应用评级量表进行深入分析和质量评估的既定标准选择心理健康应用。

结果:共对997款心理健康app中的63款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78%(49/63)是由商业实体针对普通人群开发的,17%(11/63)是针对专业精神病院或咨询机构的患者或客户开发的,3%(2/63)是由政府或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用于普通信息,2%(1/63)是针对大学学生开发的。这些应用程序的主要内置功能包括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通过有效的自评量表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评估。MH应用程序的总体质量得分为可以接受的。

结论:在中国的移动医疗领域,心理健康应用正在兴起。流行的心理健康应用通常为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普通人群提供一个综合平台,组织信息、知识、咨询服务、自我测试和管理资源。应用程序的质量被评为可接受的平均而言,表明有一些改进的空间。该领域未来迫切需要官方的指导方针和法规。

[j] .移动医疗与健康,2019;7(11):e13236

doi: 10.2196/13236

关键字



背景

据估计,全球精神障碍负担占残疾生活年数的32.4%,占残疾调整生命年数的13.0% [1]。全球任何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从美国的47.4%到尼日利亚的12%不等[2]。在中国,任何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6% [3.]。

然而,中国的精神卫生保健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临床资源有限,但心理健康咨询(包括焦虑和抑郁)的服务需求正在快速增长。4-6]。在北京和上海,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患者一生中与精神卫生保健的接触率分别为2.7%和3.1%,即使在大城市地区,这一比例也非常低,而在接受治疗的任何类型精神障碍患者中,只有37.5%达到了最低限度的治疗充分性。7]。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也令人担忧,因为中国每10万人中有1.7名临床精神科医生,而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每10万人中只有12至15名。78]。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大部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和精神卫生机构集中在东部地区,较发达地区[9]。尽管严重精神障碍的管理已被中国政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BPHS)一揽子计划,但一线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的工作量非常大[1011]。此外,精神障碍仍然被强烈地污名化,人们不愿寻求专业帮助[12-15]。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预也缺乏支持性的社会环境[16]。因此,改善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提供以及资源的再分配是当务之急。

客观的

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发展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驱动下,手机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数字化心理健康时代[17-20.]。心理健康应用程序也呈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21-23]。中国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使用方面都有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24]。截至2017年底,中国有7.53亿人通过手机上网,占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7.5% [24]。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对手机app在戒烟、自杀预防、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等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和功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5-28]。有一项研究调查了中国妇幼健康app的特点和特点[29]。然而,没有发现讨论中国心理健康相关应用程序的学术文献。

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主要手机应用市场的心理健康应用的特点,并进一步评价其质量,进一步探讨未来心理健康应用开发的重点。


整体过程

我们采用预选、筛选、数据提取、应用质量评估4个步骤识别相关心理健康应用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4个步骤或程序均由2名独立调查员按照既定标准和程序进行。发生的任何分歧都在高级研究员的监督下通过讨论解决。

心理健康应用预选

我们选择了前3大Android应用市场,百度移动助手腾讯MyApp,360移动助手,在中国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以及iOS应用商店来识别心理健康应用[30.]。

关键字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服务(精神(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精神健康服务(抑郁症(,焦虑(于2019年5月14日进行中文搜索。使用以下流程预选心理健康应用程序:(1)对于每个关键词,根据其名称和应用程序描述审查出现的前50个应用程序(如果可用),以确定相关应用程序;(2)对于每个应用市场,收集这10个关键词下的所有相关应用,给出预选应用的数量。从3个Android市场预选的应用程序被合并为一个组,而从iOS App Store中收集的应用程序被作为一个单独的组(图1).

在iOS App Store中,关键字搜索结果中列出的应用数量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需要确认一个选择范围。此外,我们测试并发现,从列表顶部向下数时,每个心理健康关键字下出现的相关应用程序数量少于50个。随着对这10个关键词的搜索,重复次数越来越多。因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在每个应用商店中对每10个关键词分别搜索前50个应用,然后进行重复数据删除。因此,这很有可能耗尽中国市场上相关的心理健康应用。

图1所示。心理健康类app预选及选择流程流程图。
查看此图

选择心理健康应用程序

所有预选的应用程序都在iPhone 8s Plus和华为P30 Pro上下载、安装和注册,以供进一步选择。我们访问了每个应用程序,以进一步检查它是否足以进行功能分析和关于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质量评估(文本框1).在删除不合适和重复的应用程序后,将剩余的应用程序合并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和质量评估(图1).

心理健康应用程序选择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将被包括在内,如果它们是:

  • 访问;
  • 针对个人心理健康消费者,不包括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公司;
  • 可用;
  • 关注寻求专业帮助人士的相关内容;和
  • 以中文开发或有中文版本。

排除标准

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将被排除在以下情况之外:

  • 不可访问(需要企业/学校证件才能访问);
  • 医生或商业企业终端产品;
  • 由于技术错误而不能使用的;
  • 关注与心理健康服务无关的娱乐与游戏、培训与教育、社交与交流、商业与商业、爱情与情感、电子书等内容;和
  • 在市场上复制具有相同内部设计或内容的应用。
文本框1。心理健康应用程序选择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数据提取与分析

生成表格并保存在Microsoft Excel文件中,其中包含特定变量,以记录每个包含的应用程序的基本信息和不同方面的潜在功能。我们提取了有关心理健康信息类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情绪控制、抑郁、焦虑、压力管理和家庭关系)、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估(测试抑郁、焦虑、自闭症、睡眠质量和个性水平的不同自评量表)、咨询服务(咨询师类型和沟通方式)、心理健康课程和冥想的应用程序数据。在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上使用SAS 9.4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

使用移动应用评级量表进行质量评估

使用移动应用评定量表(Mobile App Rating Scale, MARS)评估纳入应用的质量[31]。MARS包含23个单独的项目,分为以下5个标准类别:参与度、功能、美学、信息和主观品质。每一项都由2名独立调查员进行评估。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分(1:不足,2:差,3:可接受,4:良好,5:优秀)。平均得分是根据以下4个客观质量标准计算的:参与度、功能性、美观性和信息。此外,计算4个客观类别的平均总分。这两名调查人员接受了使用MARS的培训,方法是分别对一小组应用程序进行评分,并调整对标准的理解差异。两位调查人员通过深入讨论解决了分歧。我们没有使用MARS应用程序分类,因为所有包含的应用程序都被归类为心理健康应用程序,我们的重点是应用程序质量评估。


包括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基本信息

通过关键词搜索,共从Android和iOS市场中找到997款预选心理健康应用(图1).我们从iOS应用商店中找到了327个相关的心理健康应用,从360移动助手中找到了268个应用,从百度移动助手中找到了276个应用,从腾讯MyApp中找到了126个应用。通过进一步筛选纳入和排除标准,63个独特的应用程序被纳入质量评估和深入分析(图1).

在纳入的应用程序中,78%(49/63)是由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商业实体开发的,例如,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文章、心理咨询和通过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还有17%(11/63)的应用程序是由专门的精神病院或心理咨询机构开发的,为个体患者或实体客户提供预约和咨询等相关服务。其余的是2个由北京市政府或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应用程序,以及1个为重庆大学学生开发的应用程序。

功能内置在心理健康应用程序

根据上述发现,中国的心理健康应用旨在为非特定用户提供尽可能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我们只发现了一个纯粹用于抑郁症患者之间交流的应用程序(蜗牛/).没有发现纯粹针对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的应用程序,例如药物滥用和焦虑。与此同时,中国还没有一款专为BPHS提供的应用程序涉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广泛程序,包括患者身份识别和登记、家访和药物分发[10]。因此,针对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心理健康app所提供的详细服务,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在心理健康应用程序中发现的常见功能包括:通过信息性文章或相关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67%,42/63),咨询服务(65%,41/63),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估(44%,28/63),以及问答(Q&A)模块(40%,25/63),为所有用户提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的快速答案。其他功能包括冥想(11%,7/63)和自我管理工具(16%,10/63),如药物说明和摄入警报以及一般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应用程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通过阅读信息性文章(38/ 63,60%)或参加相关课程(23/ 63,37%)来获取。信息性文章讨论了常见心理障碍或状况的原因、风险因素、症状和应对技巧,例如抑郁症(33/ 63,52%)、焦虑症(25/ 63,40%)和情绪应对(34/ 63,54%)。在提供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应用程序中,有18个应用程序提供了关于常见精神障碍的简明科学知识的幻灯片或录音讲座。此外,还有7款app包含了基于经过验证的心理治疗或培训而设计的课程,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 [32]。总共有14个应用程序提供免费课程。对于付费课程,收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程序的不同类型。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所包含应用程序的基本功能。这些应用程序中共有80%(33/41)的咨询服务由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并经过验证。通过获取个人身份信息或其咨询师证书的复印件来验证咨询师的身份,通过获取以下信息来验证临床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姓名、头衔和他们工作的医院。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购买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基于网络的咨询会议是常见的方法,包括音频电话和视频连接,90%(37/41)的应用程序都具有该功能。用户还可以撰写评论和评价咨询服务,其他应用程序用户也可以使用这些服务。一次心理健康咨询的费用从50英镑以下不等超过1000人每小时。

心理健康状况自评

采用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有28个应用程序提供了至少一种经过验证的抑郁或焦虑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21/ 28,75%)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22/28(79%)分别是最常用的抑郁和焦虑检测方法[3334]。其他用于抑郁症自我诊断的量表包括症状检查表90(15/ 28,54%)、贝克抑郁量表(10/ 28,36%)和患者健康问卷(PHQ) 9 (8/ 28,29%) [3536]。焦虑评估量表还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筛查(GAD-7;4/ 28,14%)和Beck焦虑量表(6/ 28,21%)[3738]。此外,一半(14/ 28,50 %)的应用程序提供了有效的睡眠质量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包括雅典失眠量表和PHQ-15 [3940]。总共有89%的应用程序(25/28)提供了自评量表的结果。

心理健康应用的其他功能

在所有包含的心理健康应用程序中,有40%(25/63)有问答部分。用户可以发布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问题。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一般用户都可以回答问题,所有的答案都是开放给所有用户查看的。与自我管理相关的功能包括自我监控和管理工具,如情绪日记、药物记录和提醒。还有11%(7/63)的应用程序设计了冥想训练模块,用于日常练习,旨在提高压力应对、情绪调节和睡眠质量。

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评级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得分

63个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MARS平均总分为2.96分(表1).用户粘性在4个客观应用质量标准中得分最低,为2.72分。最高的是平均功能得分,比敬业度高0.53分。美学和信息是相似的,两者都没有超过平均总分。

总共有56个应用程序可以被归类为可接受的, 8个应用程序为根据评分标准(表2).然而,仍有7款应用被评为a级可怜的质量。对于参与类别的应用程序,有42个应用程序被分类为可接受的或以上,而多达21个应用程序被归类为可怜的组。美学类别与整体平均组相似;大多数应用程序(55/63,87%)都是如此可接受的或以上,剩下8个应用程序可怜的组。在信息类别中,81%的应用程序是可接受的或以上,但仍有12个应用程序在可怜的组。总的来说,功能类别的评分更高,因为97%的应用程序都被归为这一类可接受的组。

表1。心理健康应用的平均移动应用评定量表得分(N=63)。
手机应用评级量表类别 最低 最大 意思是(SD)
订婚 1.8 4.0 2.72 (0.54)
函数 2.3 4.3 3.25 (0.06)
美学 2.0 4.0 2.99 (0.06)
信息 2.0 4.0 2.88 (0.54)
整体 2.1 4.0 2.96 (0.40)
表2。根据移动应用程序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对心理健康应用程序进行分类(N=63)。
手机应用评级量表类别 不足,n (%) 差,n (%) 可接受,n (%) 很好,n (%) 优秀,n (%)
订婚 - - - - - -一个 21 (33) 36 (57) 6 (10) - - - - - -
函数 - - - - - - 2 (3) 38 (60) 23日(37) - - - - - -
美学 - - - - - - 8 (13) 44 (70) 11 (17) - - - - - -
信息 - - - - - - 12 (19) 42 (67) 9 (14) - - - - - -
整体 - - - - - - 7 (11) 48 (76) 8 (13) - - - - - -

一个没有应用程序属于这一类。


主要发现的总结和讨论

通过对中国iOS和3个Android市场的997款心理健康应用中的63款进行调查,总结出主要特点和特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估和问答部分在内的功能,在各个商店的应用程序中都很常见。这些应用程序扮演了一个平台的角色,聚集了用户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允许通过创新平台提供服务。此外,MARS总分的平均值表明,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质量是可以接受的。参与、美学、功能和信息4个MARS客观类别的质量得分与总体评分相似。不过,总的来说,这些应用在功能方面的评分要高于其他应用。

心理健康应用在中国市场的兴起可能是因为对精神障碍的知识不足和负面认知[qh]1241]。在中国,精神疾病通常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这一直是一种文化耻辱,精神障碍患者感到羞耻,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1041]。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将精神问题与身体症状联系起来,这可能会阻止人们积极寻求专业帮助[10]。移动医疗技术,如心理健康应用程序,有可能保护患者的隐私,减少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

与全球市场的应用相比,中国的心理健康应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通过网络服务进行实时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27]。从本研究的分析来看,大多数心理健康应用程序都提供基于网络的咨询服务。人们可以在心理健康咨询方面与自己喜欢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进行实时沟通。此外,该应用程序提供的心理健康信息可以成为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工具[42]。另一方面,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心理健康应用之间也存在差异。全球市场上的应用程序通常是为特定的精神障碍或状况而设计的,例如焦虑和抑郁[4344]。相比之下,中国的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很可能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包含广泛的精神障碍或状况的信息和服务。它们通常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包含一组功能,如咨询服务、自我测试和其他关于广泛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处理一种特定的疾病。

此外,本研究中包含的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由商业实体为商业目的开发的。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几乎没有得到强调。预计更多的应用程序将更多地关注公共卫生角度的共同优势。例如,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是中国基本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为每位居民创建健康记录、健康教育、免疫接种、慢性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等[11]。在中国,基本健康服务是通过县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保健中心和村诊所的阶梯系统提供的[11]。一线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通常被称为在中国农村村诊所工作的乡村医生,在患者发现和登记、家访和药物分发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工作量。520.4546]。然而,没有发现任何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可以协助此类公共卫生保健服务。创新卫生技术在社区和国家精神卫生系统的精神卫生保健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功能的含义

咨询服务的普及反映了普通人群对心理健康干预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应用程序作为一个平台,弥合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和应用程序用户之间的差距,而不是直接参与有精神卫生保健需求的患者的干预。因此,中国的心理健康应用并没有涉及太多的核心心理学方法论,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协调和沟通的功能。

网络咨询在一些方面优于传统的面对面咨询。一个方面是,它允许重组精神病学资源,特别是对现有的专业人员。这确实可以使面临精神卫生保健资源不平衡和有限的中国人民受益[9]。但是,也有人对这些心理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质量表示关切。目前还没有进行网络咨询的标准化指导方针或官方规定[4748]。此外,作为商业实体,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很难有效地监督咨询师的服务。

心理健康app可以通过提供信息丰富的文章和相关课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化。长期以来,低心理健康素养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精神障碍患者寻求帮助和提供治疗的主要障碍[4249]。然而,人们对心理健康app提供的心理健康教材的质量也提出了质疑。有必要建立更多的官方指导和促进,以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只有2个应用程序(α心理学/Jianxinjiayuan /)被发现是基于正式的CBT心理治疗技术[32]。CBT已被发现对多种精神障碍和状况有效,包括情感性障碍、精神病、赌博行为和药物滥用[50-53]。全球市场上的许多应用程序也被设计为结合CBT的核心技术,以引发精神障碍和状况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如药物滥用和情感障碍[2654]。更多的心理健康技术和心理治疗组成部分,包括CBT中使用的技术,预计将参与设计功能模块。

常见精神障碍(如抑郁和焦虑)的自评量表在心理健康应用中很普遍。经过验证的自评量表是快速评估的方便工具。一些应用程序甚至为一种障碍提供了多个评分量表,允许用户比较GAD-7和SAS的焦虑测试。然而,使用基于网络版本的自评量表存在缺陷。这些错误包括问题中的错误,以及对测试结果的误解和误解。大多数自评量表原用英文编写,直接翻译成中文;因此,这些问题的提问方式更适合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55]。翻译错误和差异时有发生。此外,自检也有特殊要求;例如,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凭直觉回答,但有些问题可能需要精确的回忆。因此,最好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场打分。此外,外行使用者可能会觉得自己被过度贴上了精神障碍的标签,并可能发生不必要的恐慌[2756]。

此外,在一些应用程序中发现了自我管理的功能,包括情绪日记、药物描述和药物提醒。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实用工具,支持对已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临床患者进行常规治疗[20.]。然而,他们总体上更少聪明的与心理健康无关,例如,药物提醒是一个简单的时钟。考虑到中国目前心理健康服务的差距,开发者可能会付出更多努力,将智能技术的潜力与心理健康相关结合起来[5]。冥想是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功能中另一个日益增长的方面。这些应用程序通过录制的音频片段提供简单的指导。因此,它是单向演示,不需要用户的反馈。然而,使用者并没有机会在日常实践中进行纠正或改进。

通过移动应用评级量表进行质量评估

该研究使用MARS质量标准评估了63个包括心理健康应用程序[31]。4个客观类别的平均总分和单项得分都表明,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如此可接受的这是5分制的中间值。在参与、美学、功能和信息4个轨迹上,质量变化不大,但功能类别的评分略高。MARS的平均得分表明,上述轨迹仍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心理健康应用可以更加注重视觉吸引力、内容参与度以及应用相关信息在市场上的展示。

优势与局限

这是第一次对中国心理健康应用的特点和共同特征进行学术综述。限制可能包括我们根据关键字搜索心理健康应用,遵循每个应用市场的默认算法。这是为了模拟手机用户在普通应用程序市场上搜索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真实情况。此外,需要iap才能访问的内置功能也不在分析范围之内。例如,用户应该支付咨询费用,以便在具有该功能的应用程序中与咨询师进行沟通。然而,本研究的分析纯粹是描述性的。未来可以通过定性研究对付费功能的体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回顾和调查了当前中国市场上心理健康应用程序的内置功能。此外,还使用有效的评估标准对应用程序的质量进行了评估。总体而言,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创新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适当的指导将有利于该领域的发展。

利益冲突

没有宣布。

  1. Vigo D, Thornicroft G, Atun R.估算真正的全球精神疾病负担。柳叶刀精神病学2016 Feb;3(2):171-178。[CrossRef] [Medline]
  2. Kessler RC, Angermeyer M, Anthony JC, de Graaf R, Demyttenaere K, Gasquet I,等。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倡议中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和发病年龄分布。世界精神病学2007 Oct;6(3):168-176 [j]免费全文] [Medline]
  3. 黄勇,王勇,王辉,刘忠,于旭,严杰,等。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柳叶刀精神病学2019年3月;6(3):211-224。[CrossRef] [Medline]
  4. 菲利普斯先生在中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9(2):84-88。[CrossRef]
  5. 刘健,马辉,何玉玲,谢波,徐云峰,唐海燕,等。中国精神卫生系统:历史、近期服务改革和未来挑战。世界精神病学2011 Oct;10(3):210-216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6. Phillips MR,陈辉,Diesfeld K,谢波,程洪柱,Mellsop G,等。中国新精神卫生法:重塑非自愿治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2013;17(6):588-591。[CrossRef] [Medline]
  7. Patel V,肖松,陈华,Hanna F, Jotheeswaran AT, Luo D,等。印度和中国成人心理健康治疗差距的程度和卫生系统应对措施。柳叶刀2016年12月17日;388(10063):3074-3084。[CrossRef] [Medline]
  8. 世界卫生组织,2015。2014年心理健康地图集。URL: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78879/9789241565011_eng.pdf?sequence=1 targetText =项目% 20团队% 20和% 20伙伴,发表在202011年% 20 - 202005% % % 20[2019-01-01]访问
  9. 刘超,陈丽,谢波,严静,金涛,吴忠。中国精神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与特点。上海精神病学杂志2013 Oct;25(5):277-285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0. 冉雪梅,张涛,王义勇,杨鑫,刘超,刘斌,CMHP研究组。中国农村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化耻辱。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64(1):9-16。[CrossRef] [Medline]
  11. 关玲,刘健,吴晓明,陈东,王旭,马宁,等。解锁被禁锢在家中的精神障碍患者:一项关于中国新的公共精神卫生倡议的全国性随访研究。PLoS One 2015;10(4):e0121425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2. 马绍杰,马绍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标签化对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态度的影响。精神病学杂志2003;10(4):304-309。[CrossRef] [Medline]
  13. 林婷婷,林曼玉。爱、否认与拒绝:中国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反应。In: Kleinman A, Lin TY,编辑。中国文化中的正常与异常行为。纽约:斯普林格出版社;1981:387 - 401。
  14. 吴长虹。亚洲文化中精神疾病的污名。中华精神病学杂志;1997;31(3):382-390。[CrossRef] [Medline]
  15. 李建军,刘建军,刘建军,李建军,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感知耻辱与情绪和焦虑症的关联:来自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的结果。精神病学杂志2008;18(4):305-314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6. Kleinman A, Lin TY,编辑。中国文化中的正常与异常行为。荷兰多德雷赫特:斯普林格;2010.
  17.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基于网络和智能手机应用的心理健康障碍干预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病学杂志,2017;21(2):663 - 668。[CrossRef] [Medline]
  18. 李建军,刘建军,刘建军,等。基于移动保健技术的保健行为改变或疾病管理干预措施对保健消费者的有效性:系统审查。中华医学杂志;2013;10(1):e1001362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9. 张伟文,何志强,周志成,何瑞仁。心理健康领域的智能手机应用:最新技术和潜在发展。心理学报2018年1月2日;21(5):354-358。[CrossRef]
  20. Ben-Zeev D, Davis KE, Kaiser S, Krzsos I, Drake RE.移动技术在严重精神疾病人群中的应用:未来服务的机遇。行政政策与卫生2013;40(4):340-343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1. 康建刚,杨建生,康建生。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卫生需求和机会。卫生Aff (Millwood) 2010年2月;29(2):252-258。[CrossRef] [Medline]
  22. Poushter J. Pew研究中心,2016。新兴经济体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和互联网使用率继续攀升。URL: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6/02/22/smartphone-ownership-and-internet-usage- continues-to-climb-in-emerging-economies /[2019-05-10]访问
  23. Silva BM, Rodrigues JJ, de la Torre ID, López-Coronado M, Saleem K.移动健康:2015年现状回顾。[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5;22 (6):564 - 564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URL:https://cnnic.com.cn/IDR/ReportDownloads/201807/P020180711391069195909.pdf[2019-01-01]访问
  25. Nicholas J, Larsen M, Christensen H, Proudfoot J.双相情感障碍手机应用程序的系统评估:特征和内容。躁郁症2015;17:129 [免费全文]
  26. Heffner JL, Vilardaga R, Mercer LD, Kientz JA, Bricker JB。一种新型智能手机戒烟应用程序的特征级分析。药物与酒精滥用[J]; 2015;41(1):68-73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7. Bakker D, Kazantzis N, Rickwood D, Rickard N.心理健康智能手机应用:综述及对未来发展的循证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3月1日;3(1):7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8. Larsen ME, Nicholas J, Christensen H.智能手机工具预防自杀的系统评估。PLoS One 2016;11(4):e0152285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9. 张鹏,董玲,陈红,柴燕,刘杰。中国妇幼保健移动应用的兴起与需求:基于应用市场的调查。JMIR移动健康Uhealth 2018 Jun 8;6(6):e140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0. Erdenebileg Z.中国经济评论。2017。触手可及:进军中国移动应用商店市场URL:https://www.chinabusinessreview.com/at-your-fingertips-approaching-chinas-mobile-app-store-market/[2019-01-01]访问
  31. Stoyanov SR, Hides L, Kavanagh DJ, Zelenko O, Tjondronegoro D, Mani M.移动应用评价量表:一种评估健康移动应用质量的新工具。JMIR Mhealth Uhealth 2015年3月11日;3(1):e27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2. Butler AC, Chapman JE, Forman EM, Beck AT。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证研究现状:荟萃分析综述。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6,26(1):17-31。[CrossRef] [Medline]
  33. 郑氏WW。抑郁自评量表。Arch Gen Psychiatry 1965;1;12:63-70。[CrossRef] [Medline]
  34. 郑氏WW。情景应用程序。自评焦虑量表。编辑:Guy W。ECDEU精神药理学评估手册。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1976:337 - 340。
  35. 刘建军,刘建军,刘建军。beck抑郁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SCL-90和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在脑卒中患者抑郁筛查中的应用价值。43心身医学2002;(5):386 - 393。[CrossRef] [Medline]
  36. 克伦克K,斯皮策RL,威廉姆斯JB。PHQ-9:一个简短的抑郁症严重程度测量的有效性。实习医学杂志2001;16(9):606-613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7. 贝克。大平原卫生1988贝克焦虑量表(BAI)。URL:https://www.gphealth.org/media/1087/anxiety.pdf[2019-09-17]访问
  38. 王晓明,王晓明,王晓明,Löw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的研究进展。中华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3):391 - 397。[CrossRef] [Medline]
  39. 士兵CR, Dikeos DG, Paparrigopoulos TJ。雅典失眠症量表:基于ICD-10标准的仪器验证。中华心理医学杂志;2009;31(6):555- 556。[CrossRef] [Medline]
  40. 克伦克K,斯皮策RL,威廉姆斯JB。PHQ-15:一种评估躯体症状严重程度的新方法的有效性。中华医学杂志;2002;32(2):368 - 368。[CrossRef] [Medline]
  41. 徐铮,r施宁,黄峰,Kösters M.中国心理健康相关的污名化:系统回顾与meta分析。一、公众干预。精神病学研究,2017年9月;255:449-456。[CrossRef] [Medline]
  42. Jorm AF.心理健康素养:增强社区采取行动改善心理健康的能力。中华精神病杂志,2012;37(3):231-243。[CrossRef] [Medline]
  43. Proudfoot J, Parker G, Pavlovic DH, Manicavasagar V, Adler E, Whitton A.社区对使用手机监测和管理抑郁、焦虑和压力的态度。[J]医学互联网研究,2010;12(5):e64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4. BinDhim NF, Shaman AM, Trevena L, Basyouni MH, Pont LG, Alhawassi TM。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抑郁症筛查:跨国用户特征和可行性。医学信息学报,2015,22(1):29-34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5. 李建军,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中国和印度精神、神经和物质使用障碍负担:对社区代表性流行病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柳叶刀2016年7月;388(10042):376-389。[CrossRef]
  46. Kessler RC, Barker PR, Colpe LJ, Epstein JF, Gfroerer JC, Hiripi E,等。在普通人群中筛查严重精神疾病。普通精神病学2003年2月;60(2):184-189。[CrossRef] [Medline]
  47. 梁莎,郭玲,林议员。咨询心理学在中国高校的发展。精神病学杂志,2016;28(1):81-99。[CrossRef]
  48. 侯志军,张宁。中国心理咨询。中华心理医学杂志;2007;26(1):33-50。[CrossRef]
  49. Angermeyer MC, Matschinger H, Riedel-Heller SG。遇到精神障碍时该向谁求助?普通大众的偏好。中华精神病学杂志,1999;34(4):202-210。[CrossRef] [Medline]
  50. 张建军,张建军,张建军,等。利用智能手机软件应用程序进行精神病症状动态自我报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生物医学中心精神病学2012 Oct 17;12(1):172。[CrossRef]
  51. 梁建强,郭立波。病态赌博的治疗。当代精神病学杂志;2009;22(1):69-74。[CrossRef] [Medline]
  52. Morgenstern J, Morgan TJ, McCrady BS, Keller DS, Carroll KM。手册指导的认知行为治疗训练:一个有前途的方法传播经验支持药物滥用治疗实践社区。心理学报;2001;15(2):83-88。[CrossRef] [Medline]
  53. Okajima I, Komada Y, Inoue Y.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疗效的meta分析。睡眠生物节律[j]; 2011;9(1):24-34。[CrossRef]
  54. Dagöö J, Asplund RP, Bsenko HA, Hjerling S, Holmberg A, Westh S等。认知行为疗法与人际心理疗法通过智能手机和电脑治疗社交焦虑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焦虑症[J]; 2014;28(4):410-417。[CrossRef] [Medline]
  55. 毕敦德,庞巴迪C,吉列明F, Ferraz MB.自我报告测量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指南。脊柱(费城出版社1976)2000 Dec 15;25(24):3186-3191。[CrossRef] [Medline]
  56. 心理疾病标签化:接受服务和感知污名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社会科学进展,1997;32(4):662 -672。[CrossRef]


BPHS: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迦得:广泛性焦虑障碍筛查
火星:手机应用评定量表
PHQ:患者健康问卷
问答:问答环节
情景应用程序:焦虑自评量表


G·艾森巴赫编辑;提交24.12.18;J Car, J Han, Y Zhou, L Ranandeh;对作者08.04.19的评论;收到修改版本18.06.19;接受31.08.19;发表07.11.19

版权

©尚杰,魏少明,金建波,张普红。最初发表于JMIR Mhealth and Uhealth (http://mhealth.www.mybigtv.com), 2019年11月7日。

这是一篇在知识共享署名许可(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下发布的开放获取文章,该许可允许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前提是原始作品首先发表在JMIR mhealth和uhealth上,并适当引用。必须包括完整的书目信息,到http://mhealth.www.mybigtv.com/上原始出版物的链接,以及版权和许可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