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第21卷第11名(2019): 11月

本文的预印本(早期版本)可在https://preprints.www.mybigtv.com/preprint/14729,首次出版
基于微信的艾滋病和抑郁症患者自杀干预的机制和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的路径模型分析

基于微信的艾滋病和抑郁症患者自杀干预的机制和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的路径模型分析

基于微信的艾滋病和抑郁症患者自杀干预的机制和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的路径模型分析

原始论文

1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系,广州,中国

2中山流动人口健康政策中心,广州,中国

3.中山全球健康中心,国家治理研究所,广州,中国

4美国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市乔治梅森大学卫生与公众服务学院卫生行政与政策系

5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南卡罗来纳大学阿诺德公共卫生学院南卡罗来纳智能州医疗质量中心

6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南卡罗莱纳大学阿诺德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促进、教育和行为系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中国

8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科

*这些作者贡献相同

通讯作者:

郭燕博士

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

公共卫生学院

中山大学

中山二路74号

广州,

中国

电话:86 020 87334202

电子邮件:guoy8@mail.sysu.edu.cn


背景: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很高。移动健康(mHealth)干预措施的研究表明,在改善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可行性、可接受性和有效性。然而,很少有研究考察移动健康干预自杀的机制和效果。

摘要目的:这项研究旨在研究基于微信的干预的机制和效果,Run4Love研究了中国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情况,同时将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作为中介因素。

方法:从一家大型艾滋病毒或艾滋病治疗医院的门诊招募了300名艾滋病毒和抑郁症患者的样本,并随机分配到医院Run4Love组或对照组。在基线、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随访中收集数据。数据分析采用纵向数据的通径分析模型。

结果:Run4Love在6个月的随访中,移动健康干预对降低自杀率有直接影响(beta= - .18,P=.02)和间接效应,在3个月的随访中,通过减少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beta= - .09,P=措施)。感知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3%(-0.09 / -0.27)。

结论:通过路径分析,我们了解了移动健康干预对自杀预防的机制和效果。研究结果强调了减压和抑郁症治疗在此类项目中的重要性。我们呼吁采取更有效的自杀预防措施,特别是针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等弱势群体的移动健康干预措施。

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IPR-17012606;http://www.chictr.org.cn/showprojen.aspx?proj=21019

中国医学网络杂志2019;21(11):e14729

doi: 10.2196/14729

关键字



背景

艾滋病毒感染者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很高。例如,美国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报告称,36%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患有抑郁症[1].根据最近的一项回顾研究,在中国,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抑郁症发病率为50.8% [2].全世界有379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3.],超过1200万人患有抑郁症[4].文献表明抑郁症和自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56].之前的研究也报告了艾滋病毒感染者的高自杀率。一项针对美国1560名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调查显示,26%的参与者有过自杀念头,13%的人有过自杀企图[7].根据中国最近的一项调查,32.4%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被诊断为艾滋病病毒后曾有过自杀的想法或行为[8].自杀率和抑郁症发生率如此之高,需要针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中的弱势群体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特别是能够有效覆盖大量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措施,例如移动保健干预措施。

评论

根据最近的一项系统综述,针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现有移动卫生干预措施大多侧重于坚持服药或保持护理[9].只有少数移动健康干预措施得到实施,以改善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结果或降低自杀风险[9-11].在一项移动健康干预试验中,斯文德曼和同事开发了一种自我监测计划,初步显示出在减轻艾滋病毒感染者压力方面的疗效[12].Van Luenen和同事们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对188名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项目的测试。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随访8周和12周时成功减轻了抑郁症状和焦虑[13].尽管移动健康干预措施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预防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自杀方面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心理健康结果干预的潜在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在纵向设计的基础上。

目标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移动健康干预的机制Run4Love通过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纵向数据进行路径模型分析,对艾滋病毒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结果进行分析[14].的Run4Love是基于微信的干预,包括2个主要组成部分:适应性认知行为压力管理(CBSM)课程和体育活动促进。它旨在通过多种应对策略来减轻压力。

文献记载了减压对预防抑郁症的重要性[15-18].先前的研究还表明,抑郁症状介导了感知压力和自杀行为[19-21].然而,在移动健康干预的背景下,没有研究调查自杀中的压力和抑郁症状的机制。根据先前研究中所述的压力感知、抑郁症状和自杀之间的联系[19-21],我们假设在3个月的随访中感知的压力和抑郁症状在6个月的随访中作为移动健康干预对自杀的影响的中介。所假设的模型描述在图1

图1。HIV和抑郁症患者干预、感知压力、抑郁症状和自杀的假设路径模型。
查看此图

研究背景

从中国广州唯一一家艾滋病毒或艾滋病治疗指定医院的门诊部招募了300名参与者。作为广东省省会,广州是中国第三大城市。根据《2017年艾滋病防治报告》,广东省有超过5.36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22].

参加者资格及招聘

我们在一家门诊诊所的候诊室招募了参与者。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邀请患者参加一项研究。那些最初表现出兴趣的人被邀请到一个私人空间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放映。参与标准包括:(1)至少18岁,(2)艾滋病毒血清阳性(在医院系统注册或有正式文件),(3)有临床明显的抑郁症状(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症;(4)拥有手机和微信账号。如果患者(1)目前正在接受精神或心理治疗,(2)无法完成问卷,(3)无法阅读或收听微信上的材料,以及(4)由于医疗原因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则排除他们。

符合资格标准并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的参与者被邀请参加。他们在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之前完成了基线调查Run4Love审判。作为奖励,所有参与者都得到了早餐(牛奶和面包)。该研究方案得到了中山大学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

Run4Love干预

Run4Love干预措施改编自CBSM计划[23],这是一个针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面对面干预项目,在各种人群和环境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24-26].我们将CBSM改编为多媒体形式,并通过微信发布,微信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27].干预方案详见别处[14].简单地说,被分配到干预组的参与者接受了一系列适应的CBSM课程,并鼓励他们进行3个月的定期体育活动。多媒体资讯,可自动追踪进度及提供个人化的反馈Run4Love微信帐号(图2).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抑郁症状,并通过减少感知压力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等待名单对照组的参与者收到了一本有关艾滋病相关营养的小册子。在基线、3个月、6个月和9个月评估结果。对照组均在试验结束后进行干预。

图2。Run4Love程序中的微信用户界面。CBSM:认知行为压力管理。
查看此图

测量

人口特征

研究评估了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性取向、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艾滋病毒诊断后的时间。

抑郁症状

在基线和每次随访时使用中文版CES-D量表评估抑郁症状[28].该量表已在多个中国慢性患者中得到验证,并显示出较高的效度和信度[2930.].CES-D包括20个项目,如我的胃口不好而且我无法摆脱忧郁。参与者被要求选择过去一周生理症状的频率。总分从0到60分不等,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得分在16分或以上的参与者被认为有明显的临床抑郁症状[31].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 alpha为0.77。

感知到的压力

在基线和每次随访时,采用10项中文版感知压力量表(PSS-10)评估感知压力[32].量表是最广泛使用的测量压力感知的工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已在中国人群中得到验证和建立[33-35].参与者被问及他们在过去一个月的感受和想法(例如,你多久会感到紧张和有压力吗?)该量表的总分从0到40分不等,分数越高,表示感受到的压力水平越高。得分在0至13分、14至26分和27至40分之间分别被认为是低、中、高水平的感知压力[36].在本研究中,PSS-10的Cronbach alpha为。67。

自杀

自杀在本研究中被定义为有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自杀意念是指自杀的计划或想法,自杀未遂是自杀的实际行为。参与者被问及在过去的3个月里,他们有多少次想过自杀,有多少次实际上尝试过自杀。回答的参与者是的回答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被认为有自杀倾向。回答的人没有对这两个问题都被认为没有自杀过(假编码为0=没有自杀过,1=有自杀过)。

数据分析

首先,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感知压力、抑郁症状和自杀进行描述性分析。具有倾斜分布的连续变量(例如,年龄、HIV感染持续时间、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IQR),类别变量使用频率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其次,对3个评估点的结果和中介变量进行治疗组比较,对分布偏斜的连续变量(如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分类变量(如自杀)采用卡方检验。第三,自杀的双变量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连续变量且分布偏斜)和卡方检验(用于分类变量)。

为了进一步研究干预后参与者自杀率变化的机制,我们在控制基线自杀率和潜在混杂因素(如人口统计学)后进行了通径分析。通过通径分析的中介模型检验自杀干预效果是否可以通过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的中介因素来解释。该模型旨在探讨干预对自杀的作用机制及直接和间接影响。分别考察干预→自杀、干预→抑郁症状→自杀、干预→感知压力→自杀、干预→感知压力→抑郁症状→自杀的路径(虚拟编码为0=对照组,1=干预组)。统计学意义定义为P< . 05。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和方差调整估计对模型进行估计。采用卡方统计量、比较拟合指数(CFI)、塔克-刘易斯指数(TLI)、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和加权均方根残差(WRMR)等多项指标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卡方值越小,模型拟合越好。CFI≥0.95,TLI>0.90, RMSEA≤0.06,WRMR≤1.00,模型拟合良好[3738].采用SAS 9.4版本(SAS Institute, Inc)进行描述性统计、双变量统计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使用Mplus 7.0版(Muthen和Muthen) [39].


参与者基线特征

表1, 300名参与者的中位年龄(IQR)为27.5(24.5,31.3)岁,范围从18到51岁。大多数(277/ 300,92.3%)参与者为男性。超过五分之四(245/ 300,81.7%)的参与者是同性恋、双性恋或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87.3%(262/300)未婚。约60.7%(182/300)的受访者至少完成部分大学教育。艾滋病毒感染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7年(IQR 0.6, 3.8)。

在基线时,大多数(256/ 300,85.4%)的参与者有中等水平的感知压力,其次是8.3%(25/300)的高水平压力和6.3%(19/300)的低水平压力。CES-D评分的中位数(IQR)为23.0(19.0,28.0)。约44.0%(132/300)受访者表示曾考虑自杀,9.7%(29/300)受访者在过去3个月曾试图自杀。整体而言,约45.0%(135/300)的受访者在过去3个月有自杀意念或企图。

干预组中同性恋、双性恋或性取向不确定的参与者比例略高于对照组(130/ 150,86.7% vs 115/ 150,76.7%;P= 03)。其他人口统计学特征、心理健康结果(抑郁症状和感知压力)和自杀在两组基线时是平衡的。

表1。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样本特征(N=300)。
特征 价值
年龄(年),中位数(IQR一个 27.5 (24.5, 31.3)
性别,n (%)

男性 277 (92.3)

23日(7.7)
性取向,n (%)

异性恋 55 (18.3)

同性恋/双性恋/不确定 245 (81.7)
教育程度,n (%)

≤高中 118 (39.3)

>高中 182 (60.7)
婚姻状况,n (%)

262 (87.3)

结婚了 38 (12.7)
就业状况,n (%)

失业 49 (16.3)

使用 251 (83.7)
自HIV诊断以来持续时间(年),中位数(IQR) 1.7 (0.6, 3.8)
感知压力,中位数(IQR) 20.0 (18.0, 23.0)
感知压力水平,n (%)

低感知压力 19日(6.3)

适度的感知压力 256 (85.3)

高感知压力 25 (8.3)
抑郁症状,中位数(IQR) 23.0 (19.0, 28.0)
自杀意念(最近3个月发生次数),n (%)

0 168 (56.0)

1 - 2 84 (28.0)

≥3 48 (16.0)
自杀企图(最近3个月发生次数),n (%)

0 271 (90.3)

1 - 2 19日(6.3)

≥3 10 (3.3)
自杀(最近3个月),n (%)

是的 135 (45.0)

没有 165 (55.0)

一个IQR:四分位间距。

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和中介变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对心理健康结果有显著影响。在3个月的随访中,共有274名参与者(91.3%,274/300)留在随访中(干预组139人;对照组135名),265名(88.3%,265/300)参与者留在6个月的随访中(干预组132名;对照组133例)。正如在表2,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压力感知得分中位数为20;在3个月的随访中,干预组为17例,对照组为19例。同样,干预组的抑郁症状从基线时的23例减少到3个月随访时的17例,而对照组的抑郁症状在23例时保持不变。在3个月的随访中,干预组的临床显著抑郁症状发生率从100%降低到56.8%(79/139),对照组为79.3%(107/135)。干预组自杀率从基线时的44.0%(66/150)降至3个月随访时的31.7%(44/139),6个月随访时进一步降至21.2%(28/132)。6个月时,两组自杀率的差异接近20%(干预组21.2% vs对照组40.6%)。干预组在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有3个变量显著改善——感知压力P<.001), 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出现抑郁症状(两者均为0.001)P<.001), 6个月随访时自杀(P<措施)。

表2。基线和随访的心理健康和行为结果。
变量 基线(T0 3个月(T1 6个月2
一个(n = 150) Cb(n = 150) P价值 我(n = 139) C (n = 135) P价值 我(n = 132) C (n = 133) P价值
感知压力,中位数(IQRc 20 (17,22) 20 (18,23) .14点d 17 (12,20) 19 (16,22) <措施d 17 (13,20) 19 (16,23) <措施d
抑郁症状,中位数(IQR) 23 (19,28) 23 (19,27) 结果d 17 (11,24) 23 (18,31) <措施d 17 (10,23) 24 (16,32) <措施d
临床显著抑郁症状,n (%) 150 (100.0) 150 (100.0) - - - - - -e 79 (56.8) 107 (79.3) <措施f 68 (51.5) 102 (76.7) <措施f
自杀,n (%) 66 (44.0) 69 (46.0) 总共花掉f 44 (31.7) 49 (36.3) f 28日(21.2) 54 (40.6) <措施f

一个干预组。

b对照组。

cIQR:四分位间距。

dWilcoxon秩和检验。

e卡方检验不适用于此单元格。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参与者都有抑郁症状。

f卡方检验。

自杀的双变量分析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自杀之间的双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就业与自杀显著相关。具体来说,有工作的参与者报告的自杀率低于失业的参与者(104/251,41.4% vs 31/ 49,63.3%)。P= .005)。因此,在假设路径模型中,就业应作为一个协变量加以控制。

路径模型

3个月后Run4Love干预,16名(5.3%)参与者丢失了随访,在3个月和6个月评估时没有他们的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的数据。16名参与者的特征与其余参与者没有显著差异。路径模型是使用其余284名参与者的数据估计的。对假设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干预→自杀和干预→感知压力→抑郁症状→自杀有2个显著通路。在这个模型中,感知压力似乎与自杀没有显著相关(β=−. 05,P=.71),干预也没有直接影响抑郁症状(β=−.06点,P=。08)。此外,在假设模型中,基线时的就业和自杀都被作为潜在混杂因素加以控制,而只有自杀显示出统计学意义(β=无误,P<措施)。因此,在最终模型中,就业作为协变量和2个不显著的途径被删除。

最终路径模型模型拟合良好(χ24= 6.1,P=。19,CFI=0.99, TLI=0.97, RMSEA=0.04, and WRMR=0.55). 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final model are reported in表3而且图3.结果表明,在3个月的随访中,干预降低了参与者的感知压力(β=−32,P<.001),在3个月的随访中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β=。P<措施);抑郁症状的减轻导致6个月时自杀率的降低(β=点,P<措施)。在中介模型中,从感知压力到抑郁症状的通路具有最强的效应量(β=。P<措施)。

中总结了路径模型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表3.在6个月的随访中,干预对自杀的直接影响是显著的(β=−.18,P= .02点)。通过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干预自杀的间接效果也显著(β=−32 *点*点=−.09点;P<措施)。总而言之,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占自杀干预总效果的33%(−0.09/−0.27)。

表3。最终模型中路径的系数(n=284)。
通路 系数(β) 标准化系数(beta) 95%可信区间 SE P价值
干预→感知压力一个 −3.67 −收 −5.03 ~−2.31 0.69 <措施
干预→自杀b −.41点 −只要 −0.76 ~−0.07 0.18 02
感知到的压力一个→抑郁症状一个 1.44 1.31到1.57 0.07 <措施
抑郁症状一个→自杀b .04点 0.02 ~ 0.06 0.01 <措施
总效果 −.62 −低位 −0.96 ~−0.28 0.17 <措施
直接影响

干预→自杀b −.41点 −只要 −0.76 ~−0.07 0.18 02
间接影响

干预→感知压力一个→抑郁症状一个→自杀b −.21 −.09点 −0.33 ~−0.09 0.06 措施

一个3个月随访。

b6个月随访。

图3。评估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感知压力、抑郁症状和自杀的最终路径模型。
查看此图

主要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是通过纵向设计探索移动健康干预如何减少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机制的首批努力之一。理解这些机制对于辨别干预和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过程很重要[4041].更好地理解这些机制可以促进有针对性的移动健康干预,以防止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自杀。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移动健康干预对自杀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表明移动健康干预有效地降低了参与者的自杀率。这些发现表明,通过基于微信的CBSM干预,可以减少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例如Run4Love.间接效应的机制是通过减轻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来调节的,从而导致自杀的减少。

路径模型的含义

与现有文献一致[15-18],感知压力与抑郁症状有很强的正相关,本研究显示的大效应量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发现强调了减少感知压力对缓解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重要性。许多针对艾滋病毒感染者抑郁症状的有效移动健康干预措施都将压力管理作为干预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42].

结果还表明,3个月随访时的抑郁症状与6个月随访时的自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以往在一般市民或精神科门诊病人中进行的研究一致[5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减轻抑郁症状,自杀可能会有效减少。此外,这项研究证实了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弱势群体之间的这种关系,这些人由于自杀率高而需要有针对性的干预。一些研究在针对性干预之前筛查了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抑郁症,这些研究证明了良好的疗效[43-45].我们的数据还表明了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干预的重要性。

移动健康干预对自杀的直接影响也可能是由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以外的因素解释的,例如减少耻辱和提高自我效能,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这些潜在因素在自杀中的作用和机制。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发现是,自杀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报告的就业水平较低。先前的研究发现失业是自杀的一个危险因素[46].作为一种压力事件,失业可能导致经济困难和社会孤立,这与压力和抑郁升高有关,并最终导致自杀[4748].虽然这种关系在双变量分析中是显著的,但当其他因素(感知压力、抑郁症状和基线自杀)得到控制时,这种关系就不再显著了。

数据显示Run4Love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的mHealth干预是有效的。目前,专业的心理学家无法满足大量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需求,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比如中国。因此,移动健康干预可以成为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无法接受心理治疗的另一种解决方案。或者,这种移动健康干预也可以与其他传统的心理疗法相结合,因为它易于获得和适应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检验单独的移动健康干预与心理治疗的辅助干预的效果。

这项研究表明,应该采取公共政策和协调一致的努力来改善心理健康结果,特别是减少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在卫生保健一级,迫切需要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抑郁症治疗和预防自杀。尽管艾滋病毒治疗指南建议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常规艾滋病毒治疗中[49],由于心理资源有限,艾滋病毒感染者被视为耻辱,以及面对面心理治疗的额外通勤负担,这种做法很少实施[42].在中低收入国家,如中国,移动健康干预措施,如基于微信的Run4Love能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惠及更多人[13].Run4Love平台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功能,如自动进度跟踪和个性化反馈,这是有效干预所必需的。我们的数据强调了通过微信等移动应用程序将心理健康服务整合到常规艾滋病毒医疗保健中的重要性。在社区层面,我们呼吁更多的移动健康干预措施,例如Run4Love,以减轻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压力,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限制

本研究的几个局限性需要注意。首先,参与者是从一个大都市地区的一家医院招募的,其中大多数是男性。因此,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中国所有的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尤其是女性和农村地区的患者。其次,本研究中的测量方法是自我报告的,存在潜在的回忆或自我报告偏差。我们没有包括自杀的标准化测量,我们只有2个关于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项目。尽管如此,自我报告的自杀评估与临床医生提供的面对面评估有很高的一致性,这可以作为评估自杀结果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50].第三,与所有建模研究一样,当前路径模型中嵌入了假设,例如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后,途径模型只包括有限数量的协变量,其他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结果的潜在因素不包括在内。

结论

总之,这是第一个研究移动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Run4Love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减少自杀,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纵向数据。除了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通过减轻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来调节的,从而导致自杀的减少。为了减少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都是关键的干预目标。我们呼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防止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患者自杀,特别是可以减少感知压力的移动健康项目。

致谢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 71573290)和中华医学基金会(no . 17-271)的资助。资助者没有参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也没有参与手稿的撰写。

作者的贡献

YL分析数据并起草论文。YG和YAH在资金获取、研究设计和手稿修订方面做出了贡献。MZ和CZ在概念学习上有帮助。JQ、ZX、HZ和YZ参与了临床试验和数据采集。WC、LL和CL为临床试验提供了行政、技术和物质支持。

利益冲突

没有宣布。

多媒体附件1

电子健康检查表(V 1.6.1)。

PDF档案(adobepdf档案),2277 KB

  1. Bing EG, Burnam MA, Longshore D, Fleishman JA, Sherbourne CD, London AS,等。美国成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的精神障碍和药物使用Arch Gen Psychiatry 2001 Aug;58(8):721-728。[CrossRef] [Medline
  2. 王涛,傅华,Kaminga AC,李震,郭刚,陈林,等。中国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者抑郁或抑郁症状的患病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BMC精神病学2018年5月31日;18(1):16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8.2019年全球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统计情况说明。URL:http://www.unaids.org/en/resources/fact-sheet[2019-09-13]访问
  4. Bengtson AM, Pence BW, Mimiaga MJ, Gaynes BN, Moore R, Christopoulos K,等。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抑郁症状和参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护理。临床感染疾病2019 Jan 18;68(3):475-481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5. Brown GK, Beck AT, Steer RA, Grisham JR.精神科门诊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一项20年的前瞻性研究。中华临床心理杂志2000年6月;68(3):371-377。[CrossRef] [Medline
  6. 张艳,罗志强,叶淑萍。自杀意念发生及持续的心理因素。《情感失调》2011年10月;133(3):584-590。[CrossRef] [Medline
  7. Badiee J, Moore DJ, Atkinson JH, Vaida F, Gerard M, Duarte NA,等。终生自杀意念和企图在HIV阳性个体中很常见。《情感失调》杂志2012年2月;36(3):993-999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8. 曾超,李磊,洪亚,张华,Babbitt AW,刘超,等。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者中感知和内化的污名、抑郁和自杀状态的结构方程模型。BMC公共卫生2018年1月15日;18(1):138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9. Cooper V, Clatworthy J, Whetham J, Consortium E. mHealth干预措施支持艾滋病毒自我管理:系统综述。Open AIDS J 2017; 11:19 -132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0. 曹波,Gupta S,王娟,Hightow-Weidman LB, Muessig KE,唐伟,等。促进艾滋病毒检测、联系、坚持和保留的社交媒体干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J Med Internet Res 2017 11月24日;19(11):e394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1. 马建平,黄超,罗伟强,盛丰股份有限公司。为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者(PLWHA)提供技术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最近进展的回顾。2015年12月;12(4):472-48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2. 王文杰,王文杰,王文杰,等。智能手机自我监测以支持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自我管理:来自混合方法随机试点研究的感知益处和变化理论。J Acquir Immune deficiency Syndr 2015 May 1;69增刊1:S80-S91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3. van Luenen S, Garnefski N, Spinhoven P, Kraaij V.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抑郁症状的互联网指导干预:荷兰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柳叶刀HIV 2018年9月5日(9):e488-e497。[CrossRef] [Medline
  14. 郭艳,洪亚,乔娟,徐震,张辉,曾超,等。Run4Love是一种基于微信的移动健康干预措施,旨在改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心理健康:一种随机对照试验方案。BMC公共卫生2018年6月26日;18(1):793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5. Metalsky GI, Joiner TE。抑郁症状学的脆弱性:抑郁无望理论的素质-压力和因果中介成分的前瞻性检验。中华精神病学杂志,1992,10(4):667-675。[CrossRef] [Medline
  16. Brown TA, Rosellini AJ。神经质和生活压力对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纵向病程的直接和交互影响。中华变态心理杂志2011 11月;120(4):844-856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7. 大学生的压力反应和抑郁情绪的脆弱性。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4):789-800。[CrossRef
  18. Caspi A, Sugden K, Moffitt TE, Taylor A, Craig IW, Harrington H,等。生活压力对抑郁的影响:5-HTT基因多态性的调节科学通报2003年7月18日;301(5631):386-389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9. Smith SS, Smith Carter J, Karczewski S, Pivarunas B, Suffoletto S, Munin A.压力、体重相关问题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倾向的中介作用。中华医学杂志,2015,30(1):1-12。[CrossRef] [Medline
  20. Anastasiades MH, Kapoor S, Wootten J, Lamis DA。不同正念水平的本科女性的感知压力、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Arch women Ment Health 2017 Feb;20(1):129-138。[CrossRef] [Medline
  21. Gill SK, Muñoz RF, Leykin Y.感知压力和抑郁对白人和印度成年人自杀相关信念的影响。危机2018年3月39日(2):127-136。[CrossRef] [Medline
  22.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广东省(中国)2017年艾滋病防治情况。URL:http://cdcp.gd.gov.cn/hhff/inbfo/content/post_1107865.html[访问日期:2019-09-13][WebCite缓存
  23. Antoni M, Ironson G, Schneiderman N. HIV感染者的认知行为压力管理(有效的治疗)。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
  24. 克鲁丝DG,安东尼MH,施奈德曼N,艾伦森G,麦凯布P,费尔南德斯JB,等。认知行为压力管理增加游离睾酮和减少艾滋病毒血清阳性男性的心理困扰。健康心理2000年1月19日(1):12-20。[CrossRef] [Medline
  25. McGregor BA, Dolan ED, Murphy KM, Sannes TS, Highland KB, Albano DL,等。对有乳腺癌风险的健康女性的认知行为压力管理:一种经过验证的干预的新应用。Ann Behav Med 2015 12月;49(6):873-884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6. 高志刚,Blättler张志刚,张志刚,张志刚。认知行为应激管理对急性应激应激皮质醇反应影响的随机对照评价。精神神经内分泌学2003 Aug;28(6):767-779。[CrossRef] [Medline
  27. 腾讯》2018。腾讯公布2018年第二季度和中期业绩。URL:https://www.tencent.com/en-us/articles/8003521534381984.pdf[访问2019-05-07][WebCite缓存
  28. Radloff LS。CES-D量表:用于一般人群研究的自我报告抑郁量表。应用精神疗法2016年7月26日;1(3):385-401。[CrossRef
  29. 王敏,阿玛C,吴艳,任峰,朱霞,姚生。中国大陆青少年CES-D的因子结构及其跨性别测量不变性。中华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13年9月19日(9):966-979。[CrossRef] [Medline
  30. 张勇,丁荣忠,林兆明,林珊珊,杨璐,南华,等。用CES-D测量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有效性及其与PHQ-9的比较BMC精神病学2015 Aug 18; 15:98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1. Zich JM, Attkisson CC, Greenfield TK。初级保健诊所的抑郁症筛查:CES-D和BDI。中华精神病学杂志1990;20(3):259-277。[CrossRef] [Medline
  32. 卢伟,边强,王伟,吴晓霞,王智,赵敏。中国大学生压力感知量表10的心理测量研究。PLoS One 2017;12(12):e0189543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3. 梁永栋,林涛,陈淑珊。三种版本的感知压力量表:在中国吸烟心脏病患者样本中的验证。BMC Public Health 2010 Aug 25;10:513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4. 王震,陈杰,Boyd JE,张宏,贾霞,邱娟,等。女警压力感知量表中文版的心理测量特性。PLoS One 2011;6(12):e2861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5. Ng SM。10项中国老年服务工作者感知压力量表的验证:单因素与双因素结构。BMC psychiatry 2013;1(1):9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6. 生活压力管理:基于研究的经验方法。波士顿:圣智学习;2015.
  37. 胡林,本特勒总理。协方差结构建模中的拟合指标:对未参数化模型错定的敏感性。心理方法1998;3(4):424-453。[CrossRef
  38. 胡林,本特勒总理。协方差结构分析中拟合指标的截断标准:传统标准与新选择。Struct Equ Modeling 1999 Jan;6(1):1-55。[CrossRef
  39. 克莱恩RB。临床研究中的潜在变量路径分析:初学者指南。中华临床精神病学杂志1991年7月;47(4):471-484。[CrossRef] [Medline
  40. 谢晓华,张晓华,张晓明,等。解决问题的教育预防低收入母亲抑郁症:随机临床试验中的路径中介分析。美国医学会网络公开赛2018年6月1日;1(2):e180334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1. Carrico AW, Ironson G, Antoni MH, Lechner SC, Durán RE, Kumar M,等。灵性对hiv阳性患者抑郁症状和24小时无尿皮质醇影响的路径模型中华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7月;61(1):51-58。[CrossRef] [Medline
  42. E.基于互联网的艾滋病和抑郁症患者干预。柳叶刀HIV 2018年9月5日(9):e474-e475。[CrossRef] [Medline
  43. Kelly JA, Murphy DA, Bahr GR, Kalichman SC, Morgan MG, Stevenson LY,等。抑郁症、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认知行为和支持小组简短治疗的结果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993年11月;150(11):1679-1686。[CrossRef] [Medline
  44. 李先生,科恩·L,哈德利·SW,古德温·FK。对患有艾滋病或有症状的艾滋病毒感染的抑郁男同性恋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认知行为小组治疗。精神病学杂志1999七月;50(7):948-952。[CrossRef] [Medline
  45. 王志强,王志强,王志强,等。认知行为自助计划和计算机结构化写作干预对艾滋病毒感染者抑郁情绪的影响:一项试点随机对照试验患者教育杂志2010 Aug;80(2):200-204。[CrossRef] [Medline
  46. Milner A, A页,LaMontagne广告。失业、心理健康和自杀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元分析和概念回顾。精神医学2014年4月;44(5):909-917。[CrossRef] [Medline
  47. 刘志勇,刘志强,刘志强,刘志强,等。就业状况对自杀死亡率的影响研究。Värnik A, Värnik P国际社会精神病学杂志2012年1月;58(1):62-68。[CrossRef] [Medline
  48. Schneider B, Grebner K, Schnabel A, Hampel H, Georgi K, Seidler A.就业状况和工作相关因素对完全自杀风险的影响。病例对照心理解剖研究。精神病学杂志2011年12月30日;190(2-3):265-270。[CrossRef] [Medline
  49. 世界卫生组织。《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和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综合指南:公共卫生方法建议》。日内瓦:世卫组织出版社;2016.
  50. 安全的DJ。青少年自我报告自杀企图。Ann临床精神病学1997年12月9日(4):263-269。[Medline


CBSM:认知行为压力管理
鉴定: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症
CFI:比较拟合指数
差:四分位范围
健康:移动健康
PSS:感知压力量表
个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
RMSEA:近似的均方根误差
TLI:Tucker-Lewis指数
WRMR:加权均方根残差


G·艾森巴赫(G Eysenbach)编辑;提交18.05.19;同行评议:R Melia, L Elopre;对作者03.08.19的评论;订正版本收到25.08.19;接受31.08.19;发表27.11.19

版权

©李怡然,郭燕,洪玉霞,朱梦婷,曾成波,乔佳莹,徐志萌,张涵喜,曾宇,蔡卫平,李灵华,刘聪。最初发表于《医疗互联网研究杂志》(//www.mybigtv.com), 2019年11月27日。

这是一篇开放获取的文章,根据创作共用署名许可(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的条款发布,允许在任何媒介上无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前提是正确引用最初发表在《医学互联网研究杂志》上的原创作品。必须包括完整的书目信息,//www.mybigtv.com/上的原始出版物的链接,以及此版权和许可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