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9卷第二名(2021): 2月

本文的预印本(早期版本)可在https://preprints.www.mybigtv.com/preprint/19210,首次出版
用于监测连续体表温度的创新可穿戴设备(HEARThermo):仪器验证研究

用于监测连续体表温度的创新可穿戴设备(HEARThermo):仪器验证研究

用于监测连续体表温度的创新可穿戴设备(HEARThermo):仪器验证研究

原始论文

1国立成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资讯工程系,台南,台湾

2国立成功大学护理系,台南,台湾

3.国立成功大学数学系,台南,台湾

4国立成功大学医学系,台南,台湾

5国立成功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台南,台湾

6国立成功大学医院内科,台南,台湾

7国立成功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台南,台湾

通讯作者:

柯乃英博士

护理系

国立成功大学

大学路1号

台南,701

台湾

电话:886 6 2353535 ext 5838

电子邮件:nyko@mail.ncku.edu.tw


背景:在生病期间,体温的变化是非常有用的信息。迄今为止,研究可穿戴腕式设备持续监测人体体表温度的可行性的充分研究并不多。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创新可穿戴设备HEARThermo的性能,该设备被开发用于持续监测人体体表温度。

方法:我们在本研究中实施了多方法研究设计,其中包括2项验证研究——一项在实验室进行,另一项在人类受试者中进行。在验证研究I中,我们在实验室中评估了HEARThermo的测试-重测可靠性,以测量温度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修正每个HEARThermo记录的值。我们对佩戴HEARThermo测量体表温度的人类受试者进行了验证研究II。此外,我们将HEARThermo温度记录与红外皮肤体温计同时记录的温度记录进行了比较。我们使用类内相关系数(ICCs)和Bland-Altman图来分析两种测量工具之间的标准效度和一致性。

结果:本研究共招募了66名参与者(年龄范围10-77岁),分析了152,881份完整的数据。在实验室和人体皮肤上进行的2项验证研究表明,在室温20°C-27.9°C下,HEARThermo与红外皮肤温度计具有良好的测试-重测信度(ICC 0.96-0.98)和足够的标准效度(ICC 0.72,P<措施)。校正后的测量偏差平均为-0.02°C,使用温度为16°C至40°C的水浴进行校准。各回归模型改善的HEARThermo值与水浴温度差异不显著(P= .19)。Bland-Altman图显示无可视化系统偏倚。HEARThermo的偏差为1.51°C, 95%的一致性极限在-1.34°C和4.35°C之间。

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HEARThermo在持续监测人体体表温度方面的有效性。

JMIR移动健康Uhealth 2021;9(2):e19210

doi: 10.2196/19210

关键字



背景

体温异常是各种疾病预后的关键指标[1-4]和防御免疫反应最常见的症状[4].无论人们是否符合发烧的标准,异常的体温模式都可提供信息,具体反映疾病期间病情进展不佳[5-10].发烧前体温变化大,表明脓毒症综合症的演变[9].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在任何24小时内出现体温异常模式的非热重症患者后续诊断脓毒症的风险是无体温异常模式的患者的4.43倍,体温异常曲线预测脓毒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9和0.76 [8].在个体水平上,门诊患者体温升高1个标准差的原因不明的变化是与1年死亡率提高8.4%相关的重要预测因素[11].因此,体温是评估人体健康最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应持续监测,及早发现有不良预后风险的患者[1213].

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有玻璃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耳温计、红外额温计等。它们通常在预先确定的时间间隔内使用,或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使用[714].考虑到相当于血管内测温或直接脑测温,临床中用于持续体温监测的测量工具是侵入性的,包括导尿管或食管温度探头[15].然而,这种有创的连续体温测量工具可能不适用于一般人群。

迄今为止,可穿戴设备以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正常活动的不适和干扰的优势,在体温连续监测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31617].不同的可穿戴设备,包括类似皮肤的精密温度传感器阵列或可穿戴粘合剂设备,如手表、背心、贴片和耳机,已被开发出来,以持续检测体温[18-21].在人体各部位中,手腕是对可穿戴设备热感觉测量反应最灵敏的部位[1922].然而,可穿戴设备在体温持续监测中的应用仍局限于试点研究[1820.23].此外,在实验室环境和人体实验对象上使用新型可穿戴设备进行手腕皮肤温度监测的有效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和目的

2006年进行的早期研究是首次使用iButton的研究,通过使用不同温度的水浴和参考温度计进行验证研究,iButton的平均精度为0.05℃。这项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实验室研究结果在临床环境中的普遍性[24].大多数研究都是为了评估iButtons根据人体昼夜节律系统测量手腕皮肤温度的可行性[25-27].在西班牙对大约100名大学生进行的两项研究证明,手腕温度节律是评估昼夜节律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2526].另一项针对韩国121名轮班工人的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夜班工人比白班工人的手腕温度幅度更低[27].此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多项研究,以评估使用可穿戴设备持续监测体温对检测患者病情恶化的影响[610232829].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包括56名患者,以探索每分钟记录中央和周围红外温度并储存24小时的Holter设备的效果。研究发现,通过持续监测,每位患者可检测到0.7个发热峰值,但在常规护理期间未观察到这一点,16%的常规护理认为不发热的患者在连续监测期间至少检测到一个发热峰值[29].另一项针对儿科患者的初步研究表明,常规体温监测无法发现两起发烧事件,但连续体温监测贴片可提前12小时发现[23].然而,这些设备的局限性包括由于体积较大,响应时间较长,最大采样率为1 /分钟[24].此外,这些研究并没有表明可穿戴设备在监测体表温度方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5-27].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创新可穿戴设备HEARThermo的性能,该设备被开发用于持续监测人体体温。


研究设计

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多方法研究设计,其中包括2项验证研究——一项在实验室进行,另一项在人类受试者中进行。我们进行了这些研究,以确定HEARThermo在实验室环境中的可靠性,以及HEARThermo在人体皮肤上应用的协议和有效性。国立成功大学医院机构检讨委员会(编号:B-BR-106-044)批准了这项研究的方案。

研究参与者

本研究采用雪球抽样法,以招募能够用台湾语或普通话交流、居住在台南社区并愿意参与本研究的人士。排除标准包括:(1)在参与本研究前3天有发烧或身体不适的人;(2)有严重脑损伤、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耳结构问题、外周动脉疾病、四肢肌肉骨骼疾病的;(三)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的;(4)在本研究开始前4小时正在服用对重要标志物有影响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发烧药物。

本研究共招募了66名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完成了实验研究。功率分析使用“ICC.Sample”进行计算。R版本3.4.1 (R统计软件)的“大小”包。事后功率分析表明,为了检测高功率水平(功率=0.99),样本量为66名参与者。

数据收集

验证研究I

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室环境中,验证HEARThermo的方法是根据引用于“中华民国国家标准(CNS) 15043间歇测定病人体温电子体温计标准规范”中的第4.5.1节“操作环境试验”进行的。[30.].根据可穿戴设备的说明书,在验证测试前将其稳定1小时。我们在16°C和40°C的水浴中测试了HEARThermo三次,并记录了测量误差范围。我们用参考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浴温度。

验证研究II

我们进行了一项验证研究II,以确定通过HEARThermo获得的体表温度与红外皮肤体温计获得的体表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我们使用HEARThermo持续监测参与者的体表温度,直到研究结束。参与研究的时间在上午9点至11点之间,研究的房间是固定的,以避免任何潜在的环境偏差。由于红外温度计的发射率可能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31],在验证研究中考虑了不同的室温、湿度和活动量作为混杂因素。图1显示了验证研究II协议的细节。

图1。验证研究方案2。
查看此图

变量的测量

人口特征

本研究收集的个人人口统计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体脂率和手围。

体表温度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使用红外皮肤体温计(BEURER, FT50)测量体表温度。研究人员首先清洗被监测手部的特定部位,待皮肤干燥后,在手部皮肤表面放置红外皮肤温度计。在释放SCAN按钮后,测量的温度出现在显示器上,并伴有面部符号。根据本研究使用的红外皮肤体温计说明书,温度为10℃~ 50℃时测量误差范围为±0.3℃,温度为37℃~ 39℃时测量误差范围为±0.1℃[32].红外皮肤体温计的采样频率为每秒512扫描序列[32].本研究中使用的红外体温计的准确性测试是根据“CNS 15042间歇性测定病人温度的红外体温计标准规范”中引用的第5.1.5节“操作环境测试”进行的[31].首先,红外皮肤体温计在精度测试前稳定30分钟。红外皮肤体温计在23°C、30°C、38°C水浴中测试6次,记录测量误差范围。结果表明,红外体温计满足CNS标准的验收标准,其最大测量误差要求为±0.3°C。

HEARThermo是与技术制造商(AMobile Intelligent Corp Ltd)合作开发的,用于在验证研究II (图2).与之前开发的带有热敏电阻和集成电路传感器的设备相比[2324293334],该可穿戴设备由TEMPUS数字远红外热电团传感器组成,可测量身体表面发出的远红外能量,并立即显示温度。HEARThermo的信号测量速率为>500 Hz。此外,HEARThermo的传感器还包括g传感器,陀螺仪,心率,3D加速度计。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清洗了被监测手部的特定部位,待皮肤干燥后,将HEARThermo轻轻地放在手腕的皮肤表面。当打开HEARThermo时,测量的参数,包括温度和心率,每秒钟都会出现在显示器上。这些生理生物标记物通过蓝牙低能量网关上传到国立成功大学云。

图2。HEARThermo设备。
查看此图
室内温度及湿度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室温数据记录器(Elitech, RC-4)来测量室温。根据制造商说明书,在-20°C至40°C的温度范围内,温度精度为±0.5°C [35].采用室内湿度记录仪(N . av, GM-108)测量室内湿度。根据厂家说明书,湿度范围为20%-90%,湿度精度为±10% [36].

数据分析

我们用分类变量的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来检验组间的差异。然后,我们将每个HEARThermo的测量偏差计算为HEARThermo温度与水浴温度之间差异的平均值(SD)。此外,我们计算了水浴温度与每个HEARThermo之间的线性回归,以确定可穿戴设备的值与水浴温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每个HEARThermo的线性回归模型应用于一个独立的数据集,以校正每个可穿戴设备的值,并使用双尾配对测试值的改进t使用绝对值的偏差进行测试。为了确定单个可穿戴设备的测试-重测可靠性,我们分析了每个HEARThermo的类内相关系数(ICC)。我们用Bland-Altman图分析了HEARThermo和红外皮肤体温计之间的一致性。此外,我们计算了差异的均值(即偏差)和SD(即精度),以及95%的一致限度。此外,我们利用95% ci的ICC双向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HEARThermo的准则效度。我们使用R Version 3.4.1进行所有统计分析。


研究人群

我们在台湾台南市的66名参与者参与这项实验研究(多媒体附件1).共观测数据325022份,分析完整数据152881份。参与者年龄从10岁到77岁,平均(SD)年龄为39.47岁(19.02岁),66名参与者中有39名(59%)为女性。这些参与者的平均身高(SD)为161.4 (10.85)cm,平均体重(SD)为60.82 (14.83)kg,平均BMI (SD)为23(3.41),平均体脂率(SD)为26.61(6.98)%,平均手围(SD)为15.38 (1.61)cm。行走后的平均(SD)稳定时间为357.06(192.24)秒,奔跑后的平均(SD)稳定时间为790.67(259.69)秒。

验证研究一:HEARThermo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可靠性

我们在16°C和40°C的水浴中对39台可穿戴设备进行了三次测试。16°C时的平均(SD)测量偏差为−1.16(1.84)°C(范围-4.91°C至2.18°C)。40°C时的平均(SD)测量偏差为1.21(2.01)°C(范围-2.39°C至5.63°C)。16°C水浴的ICC为0.96,而40°C水浴的ICC为0.98 (表1).

表1。39个HEARThermo设备在水浴中的温度分布。
水浴温度 测试(n) 最低(°C) 中位数(Q1-Q3) 最大(°C) 意思是(SD) 简历一个 国际刑事法庭b
16°C 117 11.09 14.94 (13.3 - -16.49) 18.18 14.84 (1.84) 12.38 0.96
40°C 117 37.61 41.04 (39.72 - -42.8) 45.63 41.21 (2.01) 4.876 0.98

一个CV:方差系数。

bICC:类内相关系数。

我们对每个可穿戴设备进行线性回归校准。截距定标系数为-3.20 ~ 7.07°C,斜率定标系数为0.77 ~ 1.11°C。校正后的测量偏差平均为-0.02 (SD 0.28)°C(范围-1.79°C至0.81°C)。各回归模型改善的HEARThermo值与水浴温度差异不显著(P= .19)。

验证研究II: HEARThermo在人体应用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图3显示了HEARThermo和红外皮肤体温计之间体表温度的一致程度。HEARThermo的平均(SD)温度为31.94(2.04)°C,而红外皮肤温度计的平均温度为30.43(2.02)°C。Bland-Altman分析表明,HEARThermo的偏差为1.51°C (95% CI 1.50-1.51),精密度为1.45。一致性极限为-1.34°C (95% CI -1.35至-1.32)至4.35°C (95% CI 4.34-4.36)。表2图中为可穿戴设备在≤19.9℃、20℃~ 27.9℃、≥28℃不同室温下与红外皮肤体温计的ICC值。室内温度为20°C-27.9°C时,ICC值较高,估计为0.72。在20°C-27.9°C的室温下,HEARThermo的平均(SD)温度为32.44(1.67)°C(范围25.45°C-37.53°C),而红外皮肤温度计的平均温度为30.86(1.85)°C(范围25.7°C-36.6°C)。随着室温的变化,ICC值迅速下降,ICC值较低,为0.45和0.49。在室温≤19.9°C时,HEARThermo的平均(SD)温度为28.41(0.92)°C(范围24.07°C-29.81°C),而红外皮肤温度计的平均(SD)温度为26.72(2.05)°C(范围23.0°C-29.4°C)。在室温≥28°C时,HEARThermo的温度变化为34.17(1.22)°C(范围26.93°C-36.49°C),而红外皮肤温度计的温度变化为33.42(1.78)°C(范围30.2°C-36.6°C)。

图3。在HEARThermo和红外皮肤温度计之间的一致水平的Bland-Altman图。
查看此图

表2。HEARThermo和红外皮肤体温计之间的内部相关系数。
室温(℃) 同类内相关系数 95%可信区间 F价值(df) P价值
≤19.9 0.45 0.40 - -0.49 2.62 (1354) <措施
20 - 27.9 0.72 0.71 - -0.72 6.04 (140292) <措施
≥28 0.49 0.48 - -0.51 2.94 (11233) <措施

调查结果概述

这是首个研究新型可穿戴腕式设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热电堆,用于在实验室环境和人体受试者身上持续监测体表温度。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EARThermo与红外皮肤体温计具有良好的信度和足够的效度。经过验证的HEARThermo有望通过持续监测体表温度的变化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医疗决策。HEARThermo是一种可靠的设备,具有0.96-0.98的高ICC,可用于重复测量体表温度,这与先前对人体进行的比较研究报告一致[37].最近对使用接触测温法测量体表温度的系统综述表明,94%的研究缺乏关于传感器校准的详细信息,从而导致数据的有效性降低[38].在本研究中,使用水浴对HEARThermo设备进行校准,校正后的测量偏差平均为-0.02°C,小于先前开发的0.05°C至0.2°C范围的设备[23242933].测量偏差小于0.5°C被认为是小偏差[38].然而,由于校准方法和参考温度计的规格要求较高,验证结果的过程很复杂,因此需要偶尔调整校正模型[24].因此,我们建议创新设备的验证和校准过程应基于在不同场景下监测体表温度的应用目的。

在20°C至27.9°C的室温范围内,使用红外皮肤温度计对HEARThermo进行了充分验证,这与iButton和参考汞温度计在温控水浴中的比较研究相一致[39].研究表明,在可穿戴腕式设备中,用于监测体表温度的传感器中,最常用的是热敏电阻[213438],但只有有限的研究试图通过使用温度控制在19°C至41°C的水浴来验证这些可穿戴设备[192440].我们的研究首次为红外可穿戴设备实时测量人体体温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证据。此外,HEARThermo在红外皮肤温度计的标准方面没有显示出可视化的系统偏差。然而,两种测量工具之间的一致性界限比以往研究的情况更宽,这表明在体内研究中充分一致的范围应在1°C以内[38]和0.5°C [41].由于红外皮肤温度计的测量是间歇性的,因此外部因素对体表发射率变化的影响可能对红外皮肤温度计比对可穿戴设备更为显著[1942],这可能解释了本研究中发现的更广泛的一致限度。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使用可穿戴设备测量体表温度应考虑与皮肤表面的紧密接触。迄今为止,以贴片形式监测体温的可穿戴设备已研制成功,并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23].然而,由于缺乏测量体表温度的通用金标准方法,比较不同体表温度测量工具之间的一致性的能力可能受到限制[38].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校准和验证HEARThermo和临床环境中不同形式的医用温度计之间的一致性。

限制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在本研究控制热辐射源的同时,HEARThermo的传感器无法使用高精度黑体进行校准。其次,缺乏测量体表温度的金标准,这可能导致验证结果在不同的标准测量工具之间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研究只强调了HEARThermo与本研究中使用的红外皮肤体温计之间的关系。第三,研究结果的可泛化性仅限于≥10岁的人群,因为0-9岁的儿童没有合适的手环尺寸。此外,由于雪球抽样法,可能会招募相对健康、意愿更大的人。但是,与以往样本量较小且仅为男性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试图同时招募女性和男性,并且样本量更大,年龄范围更广,以提高研究结果的泛化性。第四,本研究的结果在亚洲国家更适用,因为本研究只招募了亚洲人。我们建议在不同的国家和种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验证带有红外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考虑到不同人类肤色的发射率。

结论

在实验室环境下,HEARThermo显示出良好的测试-重测可靠性,在20°C-27.9°C的室温下,与红外皮肤温度计的相关性最高。此外,HEARThermo没有显示出可见的系统偏差,与红外皮肤温度计的标准偏差为1.51°C。这项研究验证了一种创新的可穿戴设备,用于持续监测体表温度。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校准和验证HEARThermo与不同形式的医用温度计之间的一致性。

致谢

本研究由台湾科技部资助(批准号:MOST 108-2634-F-006-00;MOST 109-2327-B-006-005-)和国家卫生研究所(批准号:NHRI-109A1-MRCO-02202014)。我们感谢国立台湾大学陈文祥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陈大建副研究员的磋商。衷心感谢参与本次研究的受试者。

利益冲突

没有宣布。

多媒体附件1

66名研究参与者的特征。

DOCX文件,16kb

  1. Kushimoto S, Gando S, Saitoh D, Mayumi T, Ogura H, Fujishima S, JAAM脓毒症注册研究小组。体温异常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结局的影响:一项来自多中心、前瞻性调查的严重脓毒症分析重症监护2013年11月13日;17(6):R271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 朱利亚诺KK。危重病人的生理监测:测试败血症早期检测的预测模型。美国急救杂志2007年3月16日(2):122-30;131年测试。[Medline
  3. Evertsen J, Baumgardner DJ, Regnery A, Banerjee I.肺炎和支气管炎在门诊初级保健实践中的诊断和管理。Prim Care Respir J 2010 Sep;19(3):237-241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 Kushimoto S, Yamanouchi S, Endo T, Sato T, Nomura R, Fujita M,等。非神经系统危重病人体温异常:文献综述。中华重症监护杂志2014;2(1):14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5. Buchan CA, Bravi A, Seely AJE。脓毒症的变异性分析及诊断、管理和治疗。Curr infection Dis Rep 2012 10月;14(5):512-521。[CrossRef] [Medline
  6. Cuesta D, Varela M, Miró P, Galdós P, Abásolo D, Hornero R,等。基于近似熵的体温规律测量预测危重患者的生存。医学生物工程杂志,2007 07;45(7):671-678。[CrossRef] [Medline
  7. 唐尼CL,查普曼S,兰德尔R,布朗JM,詹DG。医院中连续与间歇生命体征监测的影响:系统回顾和叙述综合。国际护士种马2018年8月;84:19-27。[CrossRef] [Medline
  8. Drewry AM, Fuller BM, Bailey TC, Hotchkiss RS.体温模式作为无热成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获得性败血症的预测因素:一项病例对照研究。重症监护2013年9月12日;17(5):R20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9. Mohr NM, Hotchkiss RS, Micek ST, Durrani S, Fuller BM。体温变化可能发生在发烧之前,是败血症的早期指标:病例报告。冲击2011;36(3):318 - 320。[CrossRef
  10. 王晓明,王志强,王志强,王志强,王志强。温度曲线复杂性对危重症患者生存的预测。美国呼吸急救医学2006年8月1日;174(3):290-298。[CrossRef] [Medline
  11. Obermeyer Z, Samra JK, Mullainathan S.正常体温的个体差异:患者记录的纵向大数据分析。BMJ 2017 12月13日;359:j5468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2. Banaee H, Ahmed MU, Loutfi a .健康监测系统中可穿戴传感器的数据挖掘:最近的趋势和挑战回顾。传感器(巴塞尔)2013年12月17日;13(12):17472-1750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3. Dias D, Paulo Silva Cunha J.可穿戴健康设备-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和技术。传感器(巴塞尔)2018年7月25日;18(8):2414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4. Ryan-Wenger N, Sims M, Patton R, Williamson J.临床实践中最准确的体温计设备的选择:第1部分:非核心体温计设备与核心体温相比准确性的meta分析。Pediatr。历史2018年,44(3):116 - 133。
  15. Rolls K, Wrightson D, Schacht S, Keating L, Irwin S.危重成人体温测量:临床实践指南。澳大利亚查茨伍德:临床创新机构(n.s.w);2014:1。
  16. 陈志强,陈志强,陈志强,等。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中国医学杂志2015年12月;20(12):1208-1215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7. Goodale BM, Shilaih M, Falco L, Dammeier F, Hamvas G, leener B.可穿戴传感器揭示月经驱动的生理变化并能够预测生育窗口:观察性研究。J medical Internet Res 2019 april 18;21(4):e13404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8. Popovic Z, Momenroodaki P, Scheeler R.用于内部体温测量的可穿戴无线体温计。IEEE Commun。2014年10月;52(10):118-125。[CrossRef
  19. 沈世善,高明杰,朱明明,卢山,朴山,金永华,等。基于手腕皮肤温度的热感觉估计。传感器(巴塞尔)2016年3月23日;16(4):42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0. Pandian PS, Mohanavelu K, Safeer KP, Kotresh TM, Shakunthala DT, Gopal P,等。智能背心:可穿戴多参数远程生理监测系统。2008年5月;30(4):466-477。[CrossRef] [Medline
  21. Khan Y, Ostfeld AE, Lochner CM, Pierre A, Arias AC.使用灵活和可穿戴医疗设备监测生命体征。Adv Mater 2016 Jun;28(22):4373-4395。[CrossRef] [Medline
  22. 崔杰,高氏。人体皮肤温度作为一种生物信号来指示整体热感觉的研究。建筑与环境2012 12月;58:258-269。[CrossRef
  23. 桑普森M,希基V,胡贝尔J,阿隆索PB,戴维斯SM,丹多伊CE。连续体温监测在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可行性:一项试点研究。儿科血癌2019年6月;66(6):e27723。[CrossRef] [Medline
  24. van Marken Lichtenbelt WD, Daanen HAM, Wouters L, Fronczek R, Raymann RJEM, Severens NMW,等。使用iButtons无线测量皮肤温度的评估。《物理学报》2006年7月30日;88(4-5):489-497。[CrossRef] [Medline
  25. 萨拉比亚JA,罗尔MA,门迪奥拉P,马德里JA。正常人腕温昼夜节律昼夜节律系统新指标的候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8年11月28日;[CrossRef] [Medline
  26. 马丁内斯-尼古拉斯A,奥尔蒂斯-图德拉E,罗尔MA,马德里JA。揭示不同掩蔽因子对自由生活受试者手腕皮肤温度节律的影响。PLoS One 2013;8(4):e61142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7. 张太华,金辉,姜硕,秋诗,李is,崔赫。韩国轮班工人手腕温度的昼夜节律: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国际环境资源公共卫生2017年9月24日;14(10)[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8. Varela M, Calvo M, Chana M, Gomez-Mestre I, Asensio R, Galdos P.重症患者体温曲线复杂性的临床意义。重症监护医学2005年12月;33(12):2764-2771。[CrossRef] [Medline
  29. Varela M, Ruiz-Esteban R, Martinez-Nicolas A, Cuervo-Arango JA, Barros C, Delgado EG。“捕捉峰值并跟踪流量”:对普通内科病房住院患者的holter体温监测。中华临床杂志2011年12月;65(12):1283-1288。[CrossRef] [Medline
  30. CNS 15043间歇测定病人温度用电子温度计的标准规范。2007.URL:https://www.cnsonline.com.tw/?node=result&typeof=common&locale=zh_TW[2018-05-05]访问
  31. CNS 15042间歇性测定病人温度用红外温度计的标准规范。2007.URL:https://www.cnsonline.com.tw/?node=result&typeof=common&locale=zh_TW[2018-05-05]访问
  32. Beurer红外额头体温计FT 50。博尔乐》2014。URL:https://www.manualslib.com/manual/900308/Beurer-Ft-50.html[2018-08-07]访问
  33. 马志强,王志强,王志强,等。中心和周围温度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能的用途和可行性研究在门诊设置。中国临床监测杂志2009年8月;23(4):209-216。[CrossRef] [Medline
  34. 田村,黄敏,Togawa T.穿戴式温度计的最新进展。安倍2018;7:88 - 99。[CrossRef
  35. Rc-4-instructions。Elitech》2016。URL:http://www.elitechlog.com/wp-content/manuals/RC-4-RC-4HA-RC-4HC-instructions.pdf[2018-08-07]访问
  36. 通用汽车- 108。Dr.AV。2017.URL:http://www.drav.com.tw/mod/product/index.php?REQUEST_ID=cfe02c2cd7fef06f3e683f043be0bdeaa9e896488a2ef852ca9cddc75a18390c[2018-08-07]访问
  37. Burnham RS, McKinley RS, Vincent DD.三种类型皮肤表面温度计:信度、效度和响应性的比较。美国医学杂志2006年7月;85(7):553-558。[CrossRef] [Medline
  38. 麦克雷BA,安娜海姆S,斯宾格勒CM,罗西RM。使用接触测温测量皮肤温度:设置变量及其对测量值的影响的系统回顾。Front Physiol 2018;9:29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39. Smith ADH, Crabtree DR, Bilzon JLJ, Walsh NP。无线ibutton和热敏电阻用于人体皮肤温度测量的有效性。物理学报2010 1月31(1):95-114。[CrossRef] [Medline
  40. 李志强,李志强,李志强,等。糖尿病患者家庭使用的连续温度监测袜:观察性研究。J Med Internet Res 2018年12月17日;20(12):e1246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1. Barnason S, Williams J, Proehl J, Brim C, Crowley M, levine S,等。急诊护理资源:在急诊科进行无创体温测量。中华急诊儿科杂志2012 11月;38(6):523-530。[CrossRef] [Medline
  42. 刘志强,刘志强,张志强,等。红外成像对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2013年11月29日(6):583-591。[CrossRef] [Medline


中枢神经系统:中华民国国家标准
国际刑事法庭:同类内相关系数


G·艾森巴赫(G Eysenbach)编辑;提交08.04.20;同行评议:K Ng, MJ Toledo, JH Moon, K Ho, J Vranken;对作者29.06.20的评论;订正版本收到31.10.20;接受13.01.21;发表10.02.21

版权

©叶俊茵,钟怡婷,庄坤塔,舒玉琛,高红玉,陈宝琳,柯文坚,柯乃英。最初发表在JMIR mHealth和uHealth (http://mhealth.www.mybigtv.com), 10.02.2021。

这是一篇开放获取的文章,根据创作共用署名许可协议(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的条款发布,允许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前提是正确引用了首次发表在JMIR mHealth和uHealth上的原创作品。必须包括完整的书目信息,http://mhealth.www.mybigtv.com/上的原始出版物的链接,以及此版权和许可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