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第八卷,第一名(2022): 1月

本文的预印本(早期版本)可在https://preprints.www.mybigtv.com/preprint/32140,首次出版
COVID-19大流行时期四大洲八个国家的自杀意念模式:重复横断面研究

COVID-19大流行时期四大洲八个国家的自杀意念模式:重复横断面研究

COVID-19大流行时期四大洲八个国家的自杀意念模式:重复横断面研究

原始论文

1坎特伯雷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新西兰基督城怀塔哈Whare Wananga

2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临床医学院初级保健临床单元

3.加拿大舍布鲁克省舍布鲁克市舍布鲁克大学社区卫生科学系

4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急症医学学术小组,中国香港

5卫生部,菲律宾马尼拉

6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初级保健学院,中国香港

7英国卫生安全局,英国伦敦

8渥太华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跨学科健康科学学院,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

9马尼托巴大学雷迪卫生科学学院传染病国家合作中心,温尼伯,马尼托巴省,加拿大

10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家庭医学和急诊医学系,舍布鲁克,QC

通讯作者:

Philip J Schluter博士

卫生科学学院

坎特伯雷大学-怀塔哈的Whare Wananga

私人邮袋4800

克赖斯特彻奇,8140

新西兰

电话:64 275106239

电子邮件:philip.schluter@canterbury.ac.nz


背景:COVID-19大流行和各国的应对措施对全球精神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心理健康负担也因信息泛滥而加剧:包括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在内的信息超载。自杀是最严重的精神卫生后果,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可通过及时、循证且往往低成本的干预措施加以预防。自杀意念是自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衡量和监测自杀意念和可能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是很重要的。

摘要目的:这项调查有两个主要目的:(1)估计和比较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自杀意念的具体国家流行率,总体上,按性别和年龄组,以及(2)调查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信息流行病变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方法:在8个国家(加拿大、美国、英国、瑞士、比利时、香港、菲律宾和新西兰)对年龄≥18岁的成年人进行了重复在线横断面研究,测量波1于2020年5月29日至2020年6月12日进行,测量波2于2021年11月6日至18日进行。自我报告的自杀意念来自患者健康问卷-9 (PHQ-9)的第9项。报告了年龄标准化自杀意念率,使用二项回归模型估计每个国家和测量波的自杀意念指示率,然后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将社会人口统计学、流行病和信息流行病变量与自杀意念联系起来。

结果:最终样本总数为17,833名成年人:来自测量波1的8806名(49.4%)和来自测量波2的9027名(50.6%)。总体而言,24.2%(2131/8806)和27.5%(2486/9027)的参与者分别在测量波1和2中报告自杀意念,差异显著(P<措施)。自杀意念年龄标准化率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比利时的15.6%(第一波)到香港的42.9%(第二波)不等。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与第二波自杀意念增加有关(调整比值比[AOR] 1.47, 95% CI 1.25-1.72;P<.001),但未见波1 (AOR 1.11, 95% CI 0.96-1.23;P= 16)。然而,连贯性较弱(SOC;第一波AOR为3.80,95% CI 3.18-4.55;第二波AOR为4.39,95% CI 3.66-5.27;这两个P<.001)的总体效应量最大。

结论:在COVID-19大流行时期,自杀意念普遍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加,各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年轻人和香港居民的比例更高。社交媒体似乎与自杀意念的联系越来越有害,尽管拥有更强的社会稳定度有更大的保护作用。社会责任的政策和推广,以及明确处理信息传播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健康信息的传播,可能会显著降低这次大流行引发的不断上升的心理健康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监测杂志,2010;8(1):362 - 362

doi: 10.2196/32140

关键字



自中国武汉发现首例已知病例以来,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健康后遗症[12]和巨大的财务成本[3.]。旨在防止COVID-19传播的国际和国家应对措施不一致、不断演变,而且往往执行迅速,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应对措施虽然各不相同,但通常包括严格的控制措施,如封锁和隔离期、隔离、限制社交聚会和保持距离、关闭学校和工作场所,以及限制国内和国际旅行。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经济造成的破坏规模前所未有,导致无数企业倒闭和失业。3.],尽管有多项刺激计划旨在限制该流行病对人类和经济的影响[4]。恐惧、焦虑、不确定、疲劳,加上病毒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及相关对策,直接导致精神卫生负担加重[23.]。这一负担的分担不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尤为严重,包括年轻人、学生、少数民族和处于社会或经济不稳定状况的成年人[56]。为了减轻这种精神卫生负担,世界各地许多政府还实施了额外的精神卫生支持和财政措施[2]。

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精神健康负担还因信息大流行而加剧。信息大流行是一种迅速而影响深远的信息超载,包括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可能会破坏或阻碍公共卫生应对措施[7-9]。过度接触媒体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识[8-11],尽管它对无数心理健康和福祉领域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了解。除了国家和国际上为重新处理这一问题所作的努力,例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发表的联合声明外,[7],有人认为,其影响可以通过个人和社区的心理资源来缓冲。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对包括卫生保健机构在内的机构的信任和一致性感(SOC)被认为是重要的抵抗资源[791213]。SOC是在人的一生中发展起来的,那些拥有更强SOC的人能够理解、处理和理解压力情况[912]。这可能会提高个人利用抗药资源更有效地应对COVID-19大流行和相关情况的能力[91213]。在人口层面上,信息流行病被视为一种重大威胁,因为它促使人们不遵守公共卫生措施;这降低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并最终使病毒继续茁壮成长[7]。在个人层面上,它增加了已经因大流行而加剧的混乱和精神健康压力。因此,有必要了解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和它们的作用。

尽管做出了许多国家和国际努力,但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给全球精神卫生造成了沉重负担[8],似乎正在恶化[9],并且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89]。因此,消极的精神和心理反应可能更为普遍,导致不良的精神健康后果,包括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自杀。然而,来自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的早期调查结果表明,COVID-19大流行与人口自杀率上升无关[2]。随着大流行和相关的全球应对措施的继续,这些发现是否在低收入国家或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仍然正确,还有待推测,值得进一步调查。一种调查机制是监控自杀意念——一个广泛的术语,用来描述一系列对死亡的思考、愿望和关注。14] -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15]。这种监测不仅在提醒各国政府和精神卫生机构注意即将到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并向其通报方面至关重要,而且在适当规划和预防的帮助下,也至关重要。16]。

在大流行开始时,对2020年3月24日至2020年4月30日期间10个国家普通人群中的自杀意念进行了一项横断面便捷抽样研究(25,053名参与者;(22.7%为男性)揭示了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年龄较小、男性、已婚和持有不同健康信念的参与者之间的显著差异[17]。该研究包括来自香港(n=11,368)、巴西(n=8375)、中国(n=956)、英国(n=845)、土耳其(n=782)、美国(n=717)、韩国(n=658)、加拿大(n=508)、菲律宾(n=454)和澳门(n=186)的年龄≥18岁的成年人;15.7%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两周内有整体自杀意念,数据来自病人健康问卷-9 (PHQ-9)第9项[18]。有自杀意念者在巴西及英国的比例为7.6%,而在菲律宾则为24.9% [17]。然而,对方便抽样的依赖限制了这些发现的外部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跟踪将提供急需的流行病学信息。

采用8个国家,重复测量,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成年人的代表性样本,包括几个先前使用相同PHQ-9测量仪器调查的国家,本调查有两个主要目的:(1)估计和比较2个不同时间点的国家具体自杀意念患病率,总体上,按性别和年龄组,(2)调查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信息流行病变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地方发表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以加强我们对不同国家和人群自杀意念的理解,把握信息流行的影响,并提供最终用于拯救生命的经验证据。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重复的8个国家的横断面研究,测量波1于2020年5月29日至2020年6月12日进行,测量波2于2020年11月6日至18日进行。

参与者

研究参与者包括在调查时居住在4大洲(加拿大、美国、英国、瑞士、比利时、香港、菲律宾和新西兰)8个国家中的1个的年龄≥18岁的成年人。

主要措施

我们的主要测量方法,自我报告的自杀意念,来源于PHQ-9的第9项[18]。PHQ-9的问题是:“在过去的两周内,你多久被以下问题困扰一次?”,第9项是“你认为自己死了或以某种方式伤害自己会更好。”回答选项包括(0)一点也不,(1)几天,(2)超过半天,(3)几乎每天。自杀意念的回答被分为指示(结合回答1到3)和非指示(回答0)两类。PHQ-9有多种语言版本,具有优异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89)和重测信度(r=0.84) [18]。

社会人口学、流行病和信息流行病变量

关于这些变量及其定义的详细说明见别处[8]。简而言之,性别认同是通过以下回答选项引出的:男性,女性,另一种性别认同,我不知道/我宁愿不回答。以年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回答分为以下几组:18-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和≥75岁。通常的家庭构成被定义为独居,与他人(包括孩子)同住,或与他人同住但没有孩子;回答"是"表明是必要的工作人员(例如,保健和社会服务、执法、紧急服务、基本物品提供者、教育机构)。从事保健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进一步与其他基本工作人员分开。这一跨学科国际研究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更好地了解当局和媒体如何传递和传播风险信息,以及公众如何接收、理解和使用风险信息。调查了与自身直接相关的COVID-19感知因素和威胁,以及信息来源和信任[19]。表1给出调查中所包含的所有与大流行和信息流行相关的变量的名称、描述和应对方案。在两次测量中,问卷都经过项目合作者的验证,然后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中文[8]。

表1。受大流行影响的被考虑变量的名称、描述和应对方案。
名字 描述 回答选项
闭关锁国则/检疫摧毁 经历过强制性或自愿的自我隔离/隔离 是由于COVID-19的症状或诊断,是由于其他原因,不是
经济损失 因COVID-19遭受任何形式的经济损失 是,否,不确定/未知
对自己和/或家人的威胁 认为COVID-19对自己和/或家人构成的威胁程度 非常低,低,中等,高,非常高
对国家和/或世界的威胁 认为2019冠状病毒病对国家和/或世界构成的威胁程度 非常低,低,中等,高,非常高
成为耻辱的受害者 因COVID-19而成为耻辱或歧视的受害者 是,不是,拒绝回答
关于COVID-19的信息水平 您对COVID-19的了解程度进行排名吗 10分制:1,极低水平;1 - 8,否则;9-10,高位;10、非常高水平
对当局的信任得分 你对(1)科学家、医生和健康专家的信任等级;(二)国家卫生组织;(3)全球卫生组织;(4)政府 每个回答以10分制打分:1,非常低;10、非常高水平;4个分数相加,并根据测量波1-响应分布划分为近似四分位数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媒体是信息的常规来源 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其他网络)用于了解COVID-19的程度 主要/总是,经常,有时,不多/从不
把朋友/家人/同事作为定期的信息来源 朋友/家人/同事被用来告知自己COVID-19的程度 主要/总是,经常,有时,不多/从不
连贯性 使用三项连贯感(SOC-3)仪器测量[20.21],对应于可理解性、可管理性和有意义;参与者被问到(1)你通常会看到别人认为无望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方案吗?你通常觉得你的日常生活是个人满足的来源吗?(3)你是否经常觉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难以理解? 每个都有回答选项:不(0),是-有时(1),是-通常(2);问题(3)反向评分;然后,对3个得分进行求和,并采用阈值进行二分类:较弱(总分0-4)或较强(总分5-6)。

过程

为回答不同的研究问题而涉及这些调查数据的程序和分析的详细描述见于其他地方[89]。两家民意调查公司与国际伙伴合作,利用在线平台进行了招聘和数据收集工作。参与者是通过多种渠道从在线小组中随机招募的,包括传统和移动电话方法(通过呼叫中心)、社交媒体(通过Facebook和Instagram)和线下方法(通过合作伙伴计划和活动,如朋友推荐)。定额抽样是为了确保征聘和代表难以接触到的群体。一旦与潜在参与者取得联系并确认其资格,在他们同意参加在线研究之前,我们将向他们提供研究目的、数据管理方法和保密保证的完整解释。这项调查大约需要20分钟才能完成。

选择纳入国家的基础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确保全球各大洲的多样性,并考虑到不同的人口结构、卫生系统和政策,以及COVID-19的负担和应对措施。此外,认为有必要邀请具体国家的首席调查人员提供背景,并确保调查在文化上符合目的。核心团队来自多个现有专业联系,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卫生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网络专题平台。

所执行的配额抽样是为每个国家量身定制的,并根据该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所得人口统计数据。分层由年龄组(18-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性别(女性、男性)和地区(具体国家;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魁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尔伯塔省,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大西洋省份)。每个特征(年龄,性别和地区)的估计阶层人数的最低招募率为70%,以确保样本中的最佳代表性。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按人口统计分布进行加权,以获得最终的代表性样本。

对于每个国家,最低样本目标设定为1000名成年人,但加拿大(主要调查人员的东道国)设定为1500人。与基础广泛、用途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样,在选择这些样本量时援引了一些核心原则和实用考虑。它们包括(1)每个国家的样本量基本平衡,以便对国家之间差异的调查具有最大的统计效力;(2)在双尾α=时,检测比例≥10%或相对风险≥1.2的差异的能力超过80%。(这些可检测到的差异从中等到较大,可能具有临床或有意义的意义),以及(3)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能够参与的不同国家的数量。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的报告是根据STROBE(加强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指南[22]。按国家和测量波划分的参与者人数和人口统计数据最初使用基于Pearson设计的方法进行描述和比较F测试,这也解释了样本权重。其次,采用基于Pearson设计的方法对测量波的PHQ-9总体响应分布进行了描述和比较F测试。然后确定并比较了各国年龄标准化自杀意念率和测量波。采用直接标准化的方法,从第一波和第二波合并的样本中抽取参考人群,然后按年龄组分层。由于本研究中包括了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特殊组合,因此更倾向于采用这一推导出的参考人口,而不是采用任何标准人口。然后分别为每个国家和测量波导出按年龄组分层的特定年龄观察率,并计算相对于参考人口的特定年龄率的加权平均值及其变异性测量值。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每个测量波和2样本学生之间的比率t采用检验来检验各国测量波之间年龄标准化率的平均差异。

将国家视为固定效应,然后使用具有身份关联函数的二项回归模型来估计和比较每个国家按性别和年龄组和测量波的自杀意念率。选择身份链接函数作为多变量调整的患病率,其差异是主要的报告兴趣[23]。在该模型中,最初将性别、年龄组、国家和测量波主效应连同它们所有的双因素相互作用项组合一起考虑。然后向后逐步消除不显著的相互作用项,通过顺序去除不显著的相互作用项来确定,产生最高的Ward III型ꭓ2P值,推导出最终的模型。最终模型中的主要效应和相互作用项代表了变量的基线组合。

二项回归模型与日志链接函数,其次考虑将社会人口,流行病和信息流行变量与自杀意念。然而,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最大化技术(如最大似然优化和偏差的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优化)和起始值搜索,其中一些模型未能收敛,这是一个广泛认可的问题[23]。相反,采用了更稳定的逻辑模型。为了进行粗略分析,将每个变量及其与测量波的相互作用添加到回归模型中并进行研究,该模型还包括变量的基线组合。最后,进行调整分析,将所有考虑的社会人口、流行病和信息流行病变量及其通过测量波的相互作用同时纳入回归模型,该模型还包含变量的基线组合。本调整分析没有进行主效应和相互作用项变量选择。由于当数据包括调查抽样权重时,大多数诊断都不可用,因此无法对最终模型拟合进行直接评估。相反,进行了间接评估,在没有这些权重的情况下重新运行最终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使用常规使用的10个分区进行[24]。然后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UC经常被用作模型预测精度的总结性度量[25]。采纳Hosmer及Lemeshow的建议[24], AUC为。5表明没有歧视,0.7 -。8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8-。9is considered excellent, and more than .9 is considered outstanding. Al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using Stata SE version 16.0 (StataCorp, College Station, TX), accommodating the survey sampling weights and employing robust variance estimators. A 2-tailed α=.05 defined significance.

道德

这项研究是加拿大卫生研究所资助的一个更广泛的研究方案的一部分,该研究方案由埃斯特里-舍布鲁克大学医疗中心(CHUS)的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人类伦理委员会[HEC] ref: 2020-3674)。所有参与者在参与前都获得了知情同意,信息的收集是保密的。参加者可随时退出而不受处罚或无须解释。这些数据集不包含任何个人身份信息。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加拿大HEC制定的人体实验伦理标准。所有方法和报告均按照HEC的相关指引和规定进行。


参与者

最终样本总数为17,833名成年人:来自测量波1的8806名(49.4%)和来自测量波2的9027名(50.6%)。总体而言,51.6%(9204/17,833)为女性,49.2%(8769/17,833)年龄在18 - 44岁之间。参与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按国家和测量波的样本数和加权分布(%)见表2。在测量波1 (P<.001)和波2 (P<.001),但性别(P=.68和P=.70 for measurement waves 1 and 2, respectively). Consistent with global demographic patterns, Filipino participants were younger than their non-Filipino counterparts.

表2。按国家和测量波1(调查时间为2020年5月29日至2020年6月12日)和2(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6日至18日)划分的参与者人数及其人口特征加权分布(%)。
国家 性别一个, n (%) 年龄(年),n (%)

男性 18 - 24 25 - 34 35-44 45 - 54 55 - 64 65 - 74 ≥75
加拿大

波1 (n=1501) 723 (48.4) 772 (51.6) 163 (10.9) 247 (16.4) 243 (16.2) 269 (17.9) 262 (17.5) 246 (16.4) 72 (4.8)

第二波(n=2004) 963 (48.3) 1031 (51.7) 218 (10.9) 329 (16.4) 324 (16.2) 359 (17.9) 350 (17.5) 340 (17.0) 84 (4.2)
美国

波1 (n=1065) 516 (48.5) 548 (51.5) 59 (5.5) 226 (21.2) 191 (17.9) 204 (19.1) 189 (17.8) 146 (13.7) 50 (4.7)

波2 (n=1003) 478 (48.1) 517 (51.9) 81 (8.0) 187 (18.7) 180 (17.9) 192 (19.1) 178 (17.8) 71 (7.1) 114 (11.4)
英格兰

波1 (n=1041) 508 (48.8) 532 (51.2) 116 (11.1) 181 (17.4) 170 (16.3) 186 (17.9) 151 (14.5) 190 (18.3) 47 (4.5)

波2 (n=1000) 487 (48.8) 511 (51.2) 111 (11.1) 174 (17.4) 163 (16.3) 179 (17.9) 145 (14.5) 192 (19.2) 35 (3.5)
比利时

波1 (n=1015) 494 (48.6) 521 (51.4) 63 (6.2) 208 (20.5) 139 (13.7) 210 (20.7) 171 (16.9) 186 (18.3) 37 (3.7)

波2 (n=1014) 489 (48.4) 520 (51.6) 57 (5.6) 215 (21.2) 118 (11.6) 228 (22.5) 161 (15.9) 197 (19.4) 38 (3.7)
瑞士

波1 (n=1002) 478 (47.7) 523 (52.3) 95 (9.5) 144 (14.4) 138 (13.8) 177 (17.6) 239 (23.9) 160 (16.0) 48 (4.8)

波2 (n=1000) 477 (47.8) 522 (52.2) 95 (9.5) 144 (14.4) 138 (13.8) 176 (17.6) 171 (17.1) 226 (22.6) 49 (4.9)
香港

波1 (n=1140) 513 (45.1) 626 (54.9) 108 (9.5) 196 (17.2) 206 (18.1) 218 (19.1) 202 (17.7) 200 (17.5) 10 (0.9)

波2 (n=1002) 451 (45.0) 550 (55.0) 95 (9.5) 172 (17.2) 181 (18.1) 192 (19.1) 177 (17.7) 171 (17.1) 13 (1.3)
菲律宾

波1 (n=1041) 510 (49.4) 522 (50.6) 224 (21.6) 260 (25.0) 209 (20.1) 162 (15.5) 106 (10.2) 63 (6.1) 17 (1.6)

波2 (n=1003) 489 (49.3) 503 (50.7) 216 (21.6) 251 (25.0) 201 (20.1) 156 (15.5) 126 (12.5) 47 (4.7) 6 (0.6)
新西兰

波1 (n=1001) 484 (48.6) 512 (51.4) 122 (12.2) 184 (18.4) 163 (16.3) 175 (17.5) 157 (15.7) 149 (14.9) 50 (5.0)

波2 (n=1001) 484 (48.6) 513 (51.4) 122 (12.2) 184 (18.4) 163 (16.3) 175 (17.5) 157 (15.7) 138 (13.8) 61 (6.1)

一个测量波1的25名参与者和测量波2的42名参与者不确定自己是女性(F)或男性(M),或者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他们的性别设置为缺失。

自杀意念

总体利率

在测量波1中,75.8%(6674.9/8806)的参与者在过去两周内没有以某种方式杀死或伤害自己的想法,而14.7%(1247.9/8806)的人在几天内有这些想法,6.4%(565.9/8806)的人在半天内有这些想法,3.6%(317.3/8806)的人报告几乎每天都有这些想法。大约5个月后,在第二波测量中,72.5%(6541.3/9027)的参与者在前两周内没有死或以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想法,15.3%(1379.3/9027)的参与者在几天内有这些想法,7.8%(706.6/9027)的参与者有这些想法超过半天,4.4%(399.8/9027)的参与者报告几乎每天都有这些想法。这些响应分布在不同测量波(P<.001),与第1波相比,在前2周测量波2中没有死亡或伤害想法的人减少3.3%,同时,几乎每天或超过半天报告有这些想法的人增加2.2%。

年龄标准化率

图1在测量波1和2中,呈现了各国的二分类自杀意念变量的年龄标准化率。表1多媒体附录1给出参与者在测量波和作为这些年龄标准化计算参考人口的国家的综合总年龄分布。精读的图1表明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测量波之间,自我报告的自杀意念存在重要差异。方差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在测量波1 (P<.001)和波2 (P<措施)。例如,在两个测量波中,香港参与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国家P<。除了……P=.当比较测量波1和测量波2之间的年龄标准化自杀意念率时,加拿大参与者的自杀意念率显著增加(平均差异为0.067,95% CI为0.041 - 0.094;P< 0.001),比利时(平均差值为0.052,95% CI为0.017 - 0.087;P= 0.004),香港(平均差异0.071,95% CI 0.029 - 0.113;P< 0.001)和新西兰(平均差异0.041,95% CI 0.006 - 0.076;P=.02),但在美国(P= 0.75),英国(P=.07),瑞士(P= 0.86),或菲律宾(P=。08)。

图1所示。测量波1(2020年5月29日至2020年6月12日调查)和2(2020年11月6日至18日调查)中按国家分列的年龄标准化自杀意念率和相关95% ci。
查看此图
国家间自杀意念的年龄和性别调整比较

由于≥75岁年龄组的参与者人数相对较少(见表1多媒体附录1(见表S1),并与65-74岁年龄组合并,构成≥65岁年龄组。最初,自杀意念二元测量的统计模型包括性别、年龄组、国家和测量波的主要影响,以及所有的双因素交互作用。但是,测量波×性别(步骤1,P=.46),测量波×国家(步骤2,P=.12)相互作用项不显著,因此被删除,留下一个包含性别(P=.44),年龄组别(P<.001),国家(P<.001),测量波(P=.003),年龄组×性别(P<.001),国家×性别(P=.003),年龄组×国家(P<.001),年龄组×测量波(P=措施)。由于其与年龄组和国家的显著相互作用,性别主效应在最终模型中被保留,尽管没有显著的P价值。图2和表S2多媒体附录1提供自杀意念指征的估计比例,以及由此最终模型得出的相关95% ci。在瑞士年龄≥65岁的妇女中,这些估计比例在测量波1中为0.040 (95% CI 0.010 - 0.069),在测量波2中为0.030 (95% CI 0.001 - 0.059),在测量波1中为0.623 (95% CI 0.555 - 0.690),在测量波2中为0.692 (95% CI 0.618 - 0.765),在英格兰18-24岁妇女中为0.692 (95% CI 0.618 - 0.765);见表S2多媒体附录1

图2。根据二项回归模型(包括年龄、性别、国家、测量波、测量波与年龄层、国家与年龄层、国家与性别、年龄层与性别的相互作用),估计按国家和测量波1和2分层的自杀意念的参与者比例。女性用红色表示,男性用蓝色表示,测量波1用空心圈表示,测量波2用实心圈表示。贝尔:比利时;能:加拿大;英格:英国;HK:香港;NZ:新西兰;PHL:菲律宾;瑞士:瑞士; USA: United States.
查看此图

总体而言,在女性中,18-24岁的女性在两个测量波中的适应症估计比例最高(平均分别为0.389和0.458),在两个测量波之间的增幅最大(平均变化为0.069)。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适应症的比例和测量波之间的差异都有所减小。在男性中,25-34岁的男性在两个测量波上的估计指征比例最高(平均分别为0.414和0.468),略高于18-24岁的男性(平均分别为0.398和0.467)。然而,与女性参与者相似,18-24岁年龄段的自杀意念指征增加最多(平均变化0.069),且指征的比例和测量波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看到图2和表S2多媒体附录1。值得注意的图2和表S2多媒体附录1在所有年龄组别中,香港受访者有自杀意念的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45-54岁或≥65岁的受访者。

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

用测量波表示自杀意念的潜在危险因素和covid -19相关保护性因素的加权频率分布见表S3多媒体附录1。Logistic回归估计的粗比值比(OR)和校正比值比(AOR)以及随附的95% ci与这些因素相关的自杀意念的测量波见表3。粗or通过性别、年龄组、国家和测量波主效应以及前一节中确定的年龄组×性别、国家×性别、年龄组×国家和年龄组×测量波相互作用项进行调整。在这些分析中,对于与自我隔离/检疫(P<。001年和P=.(分别为02)、财务损失(P<。001年和P=.003),以及对自己及/或家人的威胁(P<。001年和P=.008年,分别)。然而,测量波项的显著主效应和不显著的相互作用被确定为与必不可少的工人(P<。001年和P=.66,respectively), being a victim of stigma (P<。001年和P=.9分),对当局的信任得分(P<。001年和P=.49,respectively), internet-based social media as a regular source of information (P<。001年和P=.13,respectively), friends/family/co-worker as a regular source of information (P<。001年和P=.33,respectively), and SOC (P<。001年和P=.24,respectively). This implies that these variables hav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suicide ideation, which did not change between measurement waves. For the remaining variable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表3。通过测量波估计自杀意念与潜在风险和COVID-19相关保护性因素相关的粗比值比(or)和相关95% ci,该逻辑模型包括两个测量波的整个样本。
因素 粗OR (95% CI)一个 调整OR (95% CI)b

波1 波2 波1 波2
家庭的组成

独自一人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有孩子的 0.93 (0.78 - -1.11) 1.02 (0.85 - -1.23) 1.03 (0.83 - -1.27) 1.05 (0.85 - -1.29)

与他人 0.89 (0.75 - -1.06) 0.88 (0.74 - -1.05) 0.98 (0.81 - -1.20) 0.94 (0.77 - -1.13)
必要的工作

没有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是的:健康 1.72 (1.45 - -2.04) 1.60 (1.33 - -1.91) 1.60 (1.31 - -1.96) 1.36 (1.10 - -1.69)

是的:其他 1.43 (1.24 - -1.65) 1.32 (1.14 - -1.52) 1.29 (1.09 - -1.53) 1.22 (1.03 - -1.44)
闭关锁国则/检疫摧毁

没有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是的:案例/无症状 1.16 (1.01 - -1.32) 1.42 (1.24 - -1.63) 1.08 (0.93 - -1.26) 1.23 (1.05 - -1.44)

是:病例或症状 3.16 (2.64 - -3.77) 2.84 (2.42 - -3.34) 2.39 (1.95 - -2.93) 1.91 (1.58 - -2.32)
经济损失

没有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是的 1.39 (1.23 - -1.57) 1.82 (1.62 - -2.06) 1.09 (0.95 - -1.25) 1.40 (1.22 - -1.60)

不确定/未知 1.95 (1.56 - -2.43) 2.85 (2.15 - -3.78) 1.79 (1.30 - -2.47) 2.42 (1.50 - -3.91)
对自己和/或家人的威胁

1.84 (1.64 - -2.07) 1.47 (1.31 - -1.66) 1.66 (1.44 - -1.90) 1.31 (1.14 - -1.51)

否则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对国家和/或世界的威胁

1.00 (0.88 - -1.13) 0.91 (0.80 - -1.04) 0.85 (0.73 - -0.98) 0.82 (0.70 - -0.96)

否则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成为耻辱的受害者

没有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是的 3.34 (2.88 - -3.87) 3.83 (3.27 - -4.49) 2.58 (2.17 - -3.06) 2.74 (2.26 - -3.31)

拒绝回答 1.64 (1.37 - -1.95) 2.24 (1.73 - -2.89) 1.15 (0.90 - -1.45) 1.23 (0.78 - -1.95)
关于COVID-19的信息水平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否则 0.96 (0.85 - -1.08) 0.98 (0.86 - -1.11) 0.91 (0.79 - -1.06) 0.97 (0.83 - -1.13)
对当局的信任得分

Q1(低) 1.39 (1.19 - -1.63) 1.39 (1.19 - -1.63) 1.56 (1.29 - -1.89) 1.40 (1.15 - -1.71)

第二季 1.15 (0.98 - -1.36) 1.27 (1.08 - -1.50) 1.29 (1.06 - -1.57) 1.34 (1.10 - -1.63)

第三季 0.96 (0.81 - -1.13) 1.11 (0.95 - -1.31) 1.06 (0.87 - -1.28) 1.09 (0.90 - -1.32)

第四季度(高)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作为定期的信息来源

经常或总是 1.35 (1.19 - -1.52) 1.54 (1.35 - -1.75) 1.11 (0.96 - -1.30) 1.47 (1.25 - -1.72)

有时候/从不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把朋友/家人/同事作为定期的信息来源

经常或总是 1.23 (1.10 - -1.38) 1.14 (1.01 - -1.28) 1.06 (0.92 - -1.23) 0.96 (0.83 - -1.11)

有时候/从不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连贯性

强(5 - 6)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1(参考)

弱(0 - 4) 3.96 (3.36 - -4.67) 4.56 (3.85 - -5.40) 3.80 (3.18 - -4.55) 4.39 (3.66 - -5.27)

一个经性别、年龄组别、国家、测量波、年龄组别×性别、国家×性别、年龄组别×国家、年龄组别×测量波调整。

b调整了本表中包含的所有变量,以及它们通过测量波的相互作用,以及粗分析中包含的主要效应和相互作用项。

当在调整分析中考虑到一起时,除了“朋友/家人/同事作为常规信息来源”不再显著外,联想模式保持不变(主效应)P= 38;交互P=.32),“对国家和/或世界的威胁感知”有显著的主要影响(P=.03),但相互作用不显著(P=.80),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媒体作为常规信息来源”的主效应不显著(P=.16),但显著的相互作用(P= 0.01),因此在测量波2时,频繁使用社交媒体者的自杀意念显著高于不频繁使用社交媒体者(P<措施)。根据的大小z得分,在考虑的因素中,较弱的SOC与最高的自杀意念可能性相关(AOR 3.80, 95% CI 3.18-4.55;P<。第一波为001,AOR为4.39,95% CI为3.66-5.27;P<。其次是被认为是耻辱的受害者(AOR 2.58, 95% CI 2.17-3.06;P<。第一波时为001,AOR为2.74,95% CI为2.26-3.31;P<。1)。香港参与者最有可能报告较弱的SOC。在测量波1中,90.0%(1025.9/1140)的香港参与者的SOC较弱,而其他国家的参与者为66.9%(5130.4/7666),而在测量波2中,这一比例分别为90.3%(905.0/1002)和67.3%(5402.7/8025)。

在调整后的模型中,在没有调查抽样权重的情况下重新分析,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不显著(P=.38), AUC为.803 (95% CI .795-.810),处于可接受和优秀之间的尖端。这一间接证据表明,最终模型具有足够的拟合性。


主要研究结果

在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自杀意念普遍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加。总体而言,24.2%和27.5%≥18岁的成年人分别在测量波1和2中报告至少有一个这样的想法。这远高于在测量波1前约2个月进行的一项研究所报告的15.5% [17]。然而,与之前的研究一样,各国在测量波1的年龄标准化自杀意念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比利时的15.6% (95% CI 13.3%-17.9%)到香港的35.8% (95% CI 33.0%-39.7%),以及测量波2,从比利时的20.8% (95% CI 18.2%-23.5%)到香港的42.9% (95% CI 39.8%-46.1%)。正如本研究中观察到的那样,两项研究之间总体比率的显著增加可能反映了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严重心理恶化;所调查国家的不同组成;以及完全不同的抽样策略。对便利抽样的依赖,特别是在精神健康调查中(患有现有或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参与的可能性较小),容易产生重大偏差[26]。

香港成年人有自杀意念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比较国家。这可能反映了COVID-19的累积效应,以及当时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包括2019-2020年的香港抗议活动[27]。这些抗议活动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也可能直接导致香港参与者的SOC水平(在本研究中观察到的年龄和性别以上的最大保护因素,防止自杀意念)与其他被调查国家相比一直较低。虽然较低的SOC水平也可能与文化有关,甚至只是由于不同文化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但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前,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香港社会动荡时期,年龄≥18岁的成年人存在主要的精神健康负担,尽管使用相同的PHQ-9工具,只有4.3%的受访者发现有自杀意念[28]。同样使用PHQ-9第9项,另一项在2019年7月进行的具有人口代表性的15岁以上香港居民样本显示,9.1%的参与者有自杀意念[29]。这些比率远低于一项跨国自杀意念研究报告的22.0% [17],年龄标准化率为35.8%。虽然香港的自杀率随着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沙士)的爆发而上升,特别是在老年人中,但此后一直稳定在每年约13.0/10万人[30.]。香港2019年的年龄标准化比率高于加拿大或新西兰,估计为每年10.3/10万人,但低于美国或比利时,分别估计为每年14.5/10万人和13.9/10万人。[30.31]。因此,可以认为香港的自杀和自杀意念可能反映了文化传统模式,而不是低SOC的结果[32]。

年龄和性别都与自杀意念有关。除香港参与者外,比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这与文献[1433]。在18-24岁、55-64岁或≥65岁的人群中,英国、比利时和菲律宾的女性估计自杀意念率高于男性。有趣的是,根据世界测量表[34],英国(2020年6月和2021年11月分别为60.6和115.6 / 10万)和比利时(2020年6月和2021年11月分别为82.0和125.1 / 10万)的累积COVID-19死亡率在这里调查的国家中最高,尽管菲律宾在8个国家中排名第六。英国和比利时相对较高的死亡率对妇女的影响或负担可能有所不同,菲律宾妇女的文化期望可能有助于这些观察结果。

在所有其他国家和年龄组中,观察到的情况正好相反,男性的估计发病率高于女性。可以说,除了25-34岁的人群外,与不同年龄组、国家和测量波的差异相比,这些性别差异相对较小,这表明这种非同寻常的大流行影响超越了先前记录的性别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的2015年美国全国毒品使用和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性别之间存在类似的差异[33]。出乎意料的是,无论年龄还是性别,对自杀意念最具保护作用的因素是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SOC与较低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率有关[35-37]。它还被证明与本次大流行中常见精神病理症状的发生率较低有关[89],因此可以说,在尽量减少COVID-19的社会心理影响方面,它是一种被低估的重要资源[8]。加强社会责任的健康促进策略可能为减轻人们的心理健康负担提供有益的保护机制[38]。

虽然效应较小,但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在调整后的分析中,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作为与自杀意念相关的常规信息来源的上升和重要性。在第一波测量中,那些经常或总是使用社交网络作为常规信息来源的人与那些有时或从不使用社交网络的人相比,AOR为1.11 (95% CI 0.96-1.30),差异不显著(P= 16)。然而,通过测量波2,AOR增加到1.47 (95% CI 1.25-1.72),差异具有显著性(P<措施)。尽管社交媒体可以在传播卫生信息和处理信息流行病和错误信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39],在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期间,频繁接触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40]。有趣的是,在这次大流行期间,中国的两项研究也发现了与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相关的心理健康恶化[4041]。

优势与局限

虽然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样本量相对较大,招募和分析的及时性,参与者分布在8个国家和4大洲,以及使用一致和心理测量学上强大的工具进行调查的重复性,但本研究也有局限性。可以说,最大的潜在弱点是抽样机制和相关的不可测量的非抽样偏差。所采用的采样帧比传统或常规使用的帧更不透明。然而,参与者是从使用多种线上和线下资源开发的小组中随机招募的。采用定额定向抽样和调查抽样权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样本的近似代表性。在设计、吸引资金、确保伦理和实施本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个务实的要求,即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非抽样偏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加快数据收集、样本框架可用性、成本效益和国际影响。所选择的方法旨在优化这些要求,并产生可靠和稳健的研究数据。然而,尽管为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一些人口群体的代表性可能不足,包括无法上网的人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26]。此外,患有残疾(包括精神疾病)的人参与网上调查的可能性较没有残疾和疾病的人低[2642]。虽然采用了抽样加权来改善这种影响,但这些调整可能会遗漏偏见的关键因素,并且无法解释未包括在调查中的群体。

另一个潜在的弱点是重复的横断面而不是纵向研究设计,这否定了任何因果断言。此外,个体参与者随时间的变化不能被调查。然而,假设抽样策略和吸收保持一致,可以进行有效的人口水平趋势分析[43]。这里采用了一种谨慎的统计方法,试图从抽样变异性中分离出系统模式,以调查测量波之间的人口水平、时变变化。此外,报告的是ORs而不是患病率(pr)。由于自杀意念在本研究中相对普遍,这些风险风险比可能高估了各自的风险风险比,不应被解释为相对风险的衡量标准[44]。估计pr的二项回归模型最初被考虑,但收敛问题出现了。相反,采用更稳定的逻辑模型没有问题[23]。然而,无论最终采用哪种回归模型,报告的结果都可能存在残留或不可测量的混杂效应[45]。例如,有关口罩及防护服的供应情况,以及市面上充斥无效的仿冒品的问题[46]没有被问及,但很可能会导致其人民的精神健康状况不佳和自杀念头。未测量的混杂变量可能导致估计的暴露-结果AOR存在重大偏差,特别是当它与测量的解释变量不相关时。需要使用不同的变量组来研究复制,以了解其效果。另一个潜在的限制是PHQ-9项目9的测量本身。在研究中,它已被广泛使用和认可为评估自杀意念流行程度的单一措施[47]。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有些人认为它不足以作为评估自杀风险和自杀意念的工具[48]。缺乏普遍接受的自杀意念的一致定义导致研究人员和其他人面临持续的挑战[14这使得直接的研究比较变得困难。

结论

在全球范围内,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时代对所有社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时期,带来了非常挑战,给人们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健康负担。4大洲8个国家参与者报告的自杀意念率高且不断上升,反映了这一流行病及其相关负担的累积影响。年轻人,尤其是香港人,受到了深刻的影响。SOC似乎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力量。以健康为导向的健康促进方法可能为减少自杀意念提供新的视角。此外,由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似乎越来越大,各国和卫生机构必须正视猖獗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传播。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的重要心理健康指标和危险因素。社会责任的政策和推广,以及明确处理信息传播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健康信息的传播,可能对减少这种流行病引发的不断上升的心理健康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重要贡献。

致谢

本研究由加拿大卫生研究所运营基金(OV7-170635)资助。资助者没有参与或参与本研究的审查或批准。国际研究小组希望感谢所有对本项目作出重大贡献的合作者和知识使用者。

作者的贡献

PJS、MG、KKCH、EL、RL、CPYM、VM、TO、ZQ和MR参与了研究的概念化、设计和实施。MG(首席研究员)获得了资助。PJS主导了数据分析和稿件的起草。所有作者都在投稿前和评审过程中对稿件进行了修改。所有作者都已阅读并同意稿件的出版版本。

利益冲突

没有宣布。

多媒体附录1

表S1、S2和S3。

PDF文件(Adobe PDF文件),666 KB

  1. Kontis V, Bennett JE, Rashid T, Parks RM, Pearson-Stuttard J, Guillot M,等。COVID-19大流行第一波对21个工业化国家全因死亡率影响的规模、人口结构和动态中华医学杂志,2020,12;26(12):1919-1928。[CrossRef] [Medline
  2. 王晓明,王晓明,王晓明,等。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最初几个月的自杀趋势:对21个国家初步数据的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柳叶刀精神病学2021年7月;8(7):579-588。[CrossRef
  3. 卡特勒DM,萨默斯LH。COVID-19大流行和16万亿美元的病毒。美国医学杂志2020 Oct 20;324(15):1495-1496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 应对COVID-19的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URL:https://www.imf.org/en/Topics/imf-and-covid19/Policy-Responses-to-COVID-19#N[2021-05-21]访问
  5. Allwood L, Bell A. Covid-19:了解大流行期间心理健康不平等现象。心理健康中心,2020。URL:https://www.centreformentalhealth.org.uk/sites/default/files/2020-06/CentreforMentalHealth_CovidInequalities_0.pdf[2021-12-04]访问
  6. 陈勇,陈勇,陈勇,陈勇,陈勇。卫生公平与COVID-19:全球视角。[J]中华医学杂志,2010;19(1):104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7. 管理COVID-19信息:促进健康行为,减轻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危害。2020年9月23日。URL:https://tinyurl.com/54rm4fpz[2021-05-21]访问
  8. gansimuux M, Schluter PJ, Hung KK, Wong CS, pei Yin Mok C, O'Sullivan T,等。一种病毒,四大洲,八个国家:COVID-19大流行对成人社会心理影响的跨学科国际研究。国际环境与卫生杂志,2020年11月13日;17(22):8390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9. gassnsamuux M, Schluter PJ, Landaverde E, Hung KK, Wong CS, mocpy,等。四大洲八个国家成年人群焦虑和抑郁随大流行进展的演变国际环境与公共卫生杂志2021;18(9):4845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0.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德国普通人群中与COVID-19相关的媒体消费与焦虑、抑郁和COVID-19相关恐惧症状之间的关系欧洲精神病学临床神经科学2021年3月;271(2):283-291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1. 王超,潘锐,万旭,谭勇,徐磊,McIntyre RS,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纵向研究脑行为免疫[j]; 2020;87:40-48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2. Barni D, Danioni F, Canzi E, Ferrari L, Ranieri S, Lanz M,等。面对COVID-19大流行:一致性的作用。前沿心理杂志2020年11月6日;11:578 . 440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3. 刘建军,刘建军,李建军,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连贯感与冠状病毒恐惧的有调节中介分析心理健康医学2021年3月31 -9。[CrossRef] [Medline
  14.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自杀意念研究。: StatPearls。佛罗里达州金银岛:StatPearls Publishing;2021.
  15. Simon GE, Rutter CM, Peterson D, Oliver M, Whiteside U, Operskalski B,等。PHQ-9抑郁问卷的回答是否能预测随后的自杀企图或自杀死亡?精神科服务2013 Dec 01;64(12):1195-1202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6. 预防自杀:全球当务之急。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8月17日。URL: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64779[2021-12-04]访问
  17. 张涛,林志强,李文辉,向彦涛,叶雪峰,新冠肺炎国际研究合作。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10个国家的全球自杀意念势在必行。前沿精神病学2020年1月13日;11:588781 [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8. 克伦克K,斯皮策RL,威廉姆斯JBW。PHQ-9:一个简短的抑郁症严重程度测量的有效性。实习医学杂志2001;16(9):606-613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19. gamesim M, David M, O'Sullivan T, Carignan M, Blouin-Genest G, Champagne-Poirier O,等。COVID-19时代的传播策略和媒体话语: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健康促进2021年8月30日;36(4):1178-1185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0. Lundberg O, Peck MN。一种简单的测量连贯感的方法。欧洲公共卫生杂志1995;5(1):56-59。[CrossRef
  21. 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陈建军。心理测评杂志2018;34(4):229-237。[CrossRef
  22. 冯elm E, Altman DG, Egger M, Pocock SJ, Gøtzsche PC, Vandenbroucke JP。加强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STROBE)声明:观察性研究报告指南。The Lancet 2007 Oct;370(9596):1453-1457。[CrossRef
  23. Spiegelman D, Hertzmark E.简单的SAS计算风险或患病率比率和差异。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2(3):391 - 391。[CrossRef] [Medline
  24. Hosmer DW, Lemeshow S.应用逻辑回归,第2版。纽约,NY: Wiley;2000.
  25. 范俊,吴建军,吴建军,等。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6,8(1):19-20。[CrossRef] [Medline
  26.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谁说的?COVID-19期间抽样在心理健康调查中的意义《柳叶刀精神病学》2020年7月;7(7):567-568。[CrossRef
  27. 许文。北京对香港的软硬镇压。Orbis 2020;64(2):289-311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28. 倪美明,姚曦,梁克生,邱超,梁建民,伦鹏,等。香港重大社会动荡期间的抑郁和创伤后应激:一项10年前瞻性队列研究。柳叶刀2020 1月25日;395(10220):273-284。[CrossRef] [Medline
  29. 侯维康,郝宝杰,梁磊,李涛,刘宏,Galea s。香港大规模内乱中可能的抑郁与自杀意念。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54:45-51。[CrossRef] [Medline
  30. 一九八一至二零一九年香港自杀统计自杀研究与预防中心。2019。URL:https://csrp.hku.hk/statistics/[2021-07-14]访问
  31. 自杀率估计,按国家年龄标准化估计。世界卫生组织。URL:https://apps.who.int/gho/data/view.main.MHSUICIDEASDRv?lang=en[2021-07-14]访问
  32. 李松,曾安,李欣,Phillips M, Kleinman A.香港中国人对自杀的态度。自杀生命威胁行为2007;37(5):565-575。[CrossRef] [Medline
  33.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2015年全国药物使用与健康调查结果:成人自杀念头与行为。药物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2016年9月15日。URL:https://www.samhsa.gov/data/sites/default/files/NSDUH-DR-FFR3-2015/NSDUH-DR-FFR3-2015.pdf[2021-07-07]访问
  34. COVID-19冠状病毒大流行Worldometer。URL: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2021-07-13]访问
  35. Sjöström N, Hetta J, Waern M.自杀未遂者的连贯性感与自杀倾向:一项前瞻性研究。精神病学杂志;2012;19(1):62-69。[CrossRef] [Medline
  36. 李建军,李建军,李建军,等。芬兰年轻人的凝聚力——一项关于军队征召的横断面研究。精神病学杂志2005,7月12日;59(6):473-480。[CrossRef] [Medline
  37. 爱德华MJ,霍尔顿RR。应对、生活意义和自杀表现:性别差异研究。中华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1,12(3):357 - 357。[CrossRef] [Medline
  38. Super S, Wagemakers MAE, Picavet HSJ, Verkooijen KT, Koelen MA。加强连贯意识:健康促进理论建设的机会。健康促进,2016年12月23日;31(4):869-878。[CrossRef] [Medline
  39. 曹生,陈华,陈建平,杨勇,李磊,巴特扎。社交媒体在2019冠状病毒病期间告诉我们的:范围审查。柳叶刀数字健康2021年3月;3(3):e175-e194。[CrossRef
  40. 高军,郑鹏,贾勇,陈华,毛勇,陈生,等。COVID-19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交媒体曝光。PLoS One 2020 Apr 16;15(4):e0231924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1. 李松,王勇,薛健,赵宁,朱涛。新冠肺炎疫情宣布对心理后果的影响——基于活跃微博用户的研究。国际环境与公共卫生杂志2020年3月19日;17(6):2032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2. 互联网用户,英国:2020。英国国家统计局,2021年4月6日。URL:https://www.ons.gov.uk/businessindustryandtrade/itandinternetindustry/bulletins/internetusers/2020[2021-06-28]访问
  43. D.重复截面设计。编辑:Layrakas PJ。调查研究方法百科全书。加利福尼亚州千橡市:SAGE出版社;2008:714 - 716。
  44. 韦布P,贝恩C,页a基本流行病学:介绍学生和卫生专业人员,第4版。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20.
  45. Fewell Z, Davey Smith G, Sterne JAC。流行病学研究中残留和未测量混杂的影响:一项模拟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16(6):646-655。[CrossRef] [Medline
  46. 林思聪,孙立平,张忠信。社区和临床环境面临的全球风险: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假口罩和防护装备大量涌现[J]中国传染病防治杂志,2016,31 (8):964-965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7. 刘建军,刘建军,刘建军,等。自杀意念在PHQ9和自杀行为风险上的跨年龄组报告。[J]心理疾病[J]; 2017; 22 (2):77-84 [J]免费全文] [CrossRef] [Medline
  48. Na PJ, Yaramala SR, Kim JA, Kim H, Goes FS, Zandi PP,等。基于PHQ-9项9的自杀风险筛查:患者健康问卷(PHQ)-9项9与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C-SSRS)的验证研究[J]情感障碍2018;32:34-40。[CrossRef] [Medline


优势:调整优势比
AUC:接收机工作特性曲线下的面积
楚:舍布鲁克大学医院中心
CIUSSS:大学与社会服务中心
巴黎高等商学院:人类伦理委员会
或者:优势比
phq - 9:患者健康问卷-9
公关:比率
“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SOC:连贯性
斯:加强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


桑切斯编辑;提交15.07.21;由梁志强、林志强评审;对作者的评论21.09.21;修订版本收到10.10.21;接受28.10.21;发表17.01.22

版权

©Philip J Schluter, massissa gassimac - reux, Kevin KC Hung, Elsa Landaverde, Ronald P Law, Catherine Pui Yin Mok, Virginia Murray, Tracey O'Sullivan, Zeeshan Qadar, Mathieu Roy。最初发表于JMIR公共卫生与监测(https://publichealth.www.mybigtv.com), 2022年1月17日。

这是一篇根据知识共享署名许可(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的条款发布的开放获取文章,该许可允许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前提是原始作品首次发表在JMIR公共卫生与监测上,并适当引用。必须包括完整的书目信息,到https://publichealth.www.mybigtv.com上原始出版物的链接,以及版权和许可信息。


Baidu
map